章丘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瑞林三顾茅庐,请爆破专家当副团长, [复制链接]

1#

#军武风云录#

作者:相忘于江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很长时间是“小米加步枪”。

正因为装备简陋、缺乏重炮等攻城拔寨的强大火力,八路军和解放军虽然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但是面对墙高沟深的堡垒、据点和城市,往往办法不多,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绕着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爆破攻坚”就成为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攻城利器。

年6月,徐向前攻打太原多次无功而返,主席建议采用山东部队的“爆破攻坚”战法,迅速、伤亡小、节省炮弹炸药。而“爆破攻坚”的首创,是八路军山东纵队1旅2团。

解放太原

一、山区的碉堡和围墙

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5万余人整编成5个旅。

其中1旅旅长王建安、政委周赤萍,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后王叙坤接任),3旅旅长许世友政委刘其人,4旅旅长廖容标政委汪波,5旅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

1旅下辖4个团,其中1团、4团来自一支队,团长李福泽、刘毓泉;2团、3团来自4支队,团长吴瑞林、陈明。王建安率旅部和2团、3团驻泰山一带,1团、4团在沂蒙山。

1旅所在鲁中是山区,北有泰山、东有沂山、南有蒙山。驻扎鲁中的日伪军筑工事有天然便利,可以就地取材。村村有碉堡、寨寨有围墙,1旅几个团几乎一有战斗都要和堡垒、寨墙打交道。

抗战时期八路军装备寒酸,“小米加步枪”也不是人人有份,很多团甚至有半数以上战士没有枪弹,只能用大刀、长矛和土造猎枪,八路军普遍使用的红缨枪还一度被日军称为“刺杀神器”。

但是,游击战一旦转化为“攻坚”战,八路军面对坚固的碉堡和围墙就办法不多了。

山东纵队部分成员

二、吴瑞林“三顾茅庐”

穷则变,变则通。面对“攻坚乏力”的短板,有一个人不死心。

这个人就是来自四川巴中的1旅2团团长吴瑞林,当时老2团政委是来自辽宁辽阳的李伯秋,副团长是来自河南罗山的陈奇,参谋长是来自山东临淄的于淞江,政治部主任则是来自天津的孟英。

让吴瑞林不死心的,是一个留学归来的“海龟”王凤麟。

王凤麟是黑龙江宁安县,上过私塾。“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义勇军,做到了连长。年,被组织派到苏联学习爆破技术,“七七事变”后回国在延安当军事教员。

年4月,黎玉一行5人历时近一个月,从山东来到延安,请求主席派红军干部到山东。最终,张经武率余名干部前往山东,王凤麟就是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亲自推荐的“爆破专家”。

到达山东根据地以后,王凤麟被分配到王建安的鲁中军分区。

吴瑞林听说来了一个苏联留学归来的“爆破”能人,不顾腿伤几次三番跑到王建安跟前,软磨硬泡指名要人。既然是“爆破”能人,自然是各个团眼里的香饽饽,最后好歹把王建安打动了。

爆破攻坚

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过了王建安这一关,吴瑞林又动员王凤麟,答应给一个团级干部待遇。

由于2团班子刚搭建不缺编,吴瑞林把王凤麟安排到3营当营长。过了一段时间,副团长陈奇升任3团团长,王凤麟递补副团长。年夏,2团把伪军一个营包围在蒙阴县小张庄。

这是兵力三比一稳赢的战斗,结果,缺乏重武器、机枪也很少的八路军一连攻了四五天,伪军依托坚固的围墙负隅顽抗,最后还突围逃跑了。这下可把团长吴瑞林气坏了,老2团丢不起这个人,马上在全团召开“诸葛亮会”,出主意想办法打破“乌龟壳”。

吴瑞林把研究“爆破攻坚”的任务,给了副团长王凤麟和参谋长于淞江。

从11岁就当“煤黑子”的战士刘厥兰,参加过军区工兵训练班和破路战斗,他向王凤麟建议:“既然炸药连钢轨都能炸断,为什么不能炸塌围墙呢?”王凤麟正有此意,调刘厥兰任工兵排的班长。

于淞江是土生土长的淄川人,熟悉当地煤矿。2团不少战士出身煤矿工人,懂得使用炸药。

在王凤麟和于淞江策划下,工兵排用以前几个煤矿出来的战士偷偷带出来的几条炸药,做成一个炸药包,把一个废弃的碉堡炸上了天。试爆成功,现场的王凤麟和于淞江非常兴奋,

王凤麟、刘春

四、爆破攻坚的“内爆法”

如果说王凤麟是八路军“爆破攻坚”第一人,于淞江就是第二人。

两个人亲自当教员给工兵排上课,并开设爆破培训班,教授“内爆法”。所谓“内爆法”,就是靠近作业,把炸药包塞进炮楼和围墙下面,优点是威力大,缺点是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为减少伤亡,参谋长于淞江设计了一种“土坦克”挡子弹和手榴弹。实际上就是一个屋脊状的有三个轮子的“木头柜子”,上面盖上几层浸湿的厚棉被,可以挡一些子弹和手榴弹的碎片。

年1月9日,王凤麟、刘厥兰师徒带着“土坦克”进攻张家栏子据点。

这个据点位于山东新泰,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土坦克”第一次实战,虽然炸毁一个碉堡,但是工兵排李鸾举排长、萧副排长、一班副班长老孟不幸牺牲,日伪军援军很快也到了。

不久,2团又奉命拔掉博山、章丘、莱芜交界的徐家楼据点。这一次还是用“内爆”法,围墙更高更厚距离更远。于淞江改进了“土坦克”,但还是有几个爆破员没接近目标半路就牺牲了。王凤麟仔细观察找到了据点破绽,让刘厥兰去炸毁炮楼和围墙的接合部。

刘厥兰点燃导火索,抱着炸药向围墙和炮楼跑,可是匆忙间找不到目标。情急之下,只好把导火索即将燃尽的炸药摆在墙根下往回就跑,身后炸药一声巨响,一瞬间硝烟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淞江、李萍、孟英

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等硝烟散尽,远处的王凤麟和趴在地上的刘厥兰发现,炮楼纹丝不动。

原来,刘厥兰匆忙之间没把炸药放对位置,等回到王凤麟跟前,副团长“师傅”王凤麟第一次对最得意的“徒弟”刘厥兰发了火:“咋搞的嘛。叫你去炸炮楼,你炸墙干啥呢?”

可是奇怪的是,高大的炮楼里机枪也停止了射击,攻击部队趁机突入围墙,冲上炮楼。战士们这才发现,炮楼里的日伪军由于距离爆炸点很近,全被震晕了过去,刘厥兰也算是歪打正着。

日军炮楼内景

刘厥兰误炸围墙,无意间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外爆法”只要选对位置,也可以摧毁高大坚固的围墙;二是,爆破员只要进退路线选择合理、进退迅速,完全可以不用笨重的“土坦克”掩护。

年4月14日,为迎接师老大哥,王凤麟和刘厥兰师徒再次合作,拔掉了泰安徂徕山南麓的茅茨据点。此战进展顺利无一伤亡,炸毁一座坚固大庙,全歼日军一个小队60余人。

战后,团长吴瑞林大呼过瘾:“这玩意儿以后就是咱们的大炮,比开炮还准。”

抗战时期,山纵1旅6个团都以“爆破”见长,老2团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副团长王凤麟、参谋长于淞江、刘厥兰、马立训都是有名的“爆破英雄”。王凤麟后来在马鞍山牺牲,刘厥兰侥幸生还。

抗战胜利后,老2团和兄弟部队转战东北,把爆破技术带到了白山黑水,“爆破攻坚”与队列、射击、刺杀、土工作业并称我军的“五大战术”。而老2团,后来演变为四野40军师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