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章丘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竟是一个长寿村,原 [复制链接]

1#

石匣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南部山区。这里四面环山,一条小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村民的民居就沿河分布在狭长的山谷中。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石匣村位于九顶山下,石匣村委会辖石匣、东岭、相峪、相峪口4个自然村”。“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石匣。”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呢?可能无法确切的回答,但是石匣村长寿的老人格外多,也许可以略见一斑。石匣村总人口多,90岁以上的老人多,80岁以上多。而且那些本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走路轻快,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主动介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不是问年龄,我们都觉得这些“壮小伙儿”还不到七十吧。是老天爷真的忘了给这片山水纪年了吗?真正走进石匣,真正了解石匣以后,才知道不是老天爷忘记了纪年,而是石匣的纪元里锁着一串的长寿密码。

石匣长寿密码之一:泉水多

矿泉水现在越来越名目繁多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我们对喝的水越来越没有自信了。所以从五毛到五块再到十五一瓶的矿泉水,我们常常会买一瓶喝。可是在石匣,人们拿优质的山泉水洗衣、做饭、浇地、喂牛羊。你能想象那是怎样的奢侈吗!

凉水泉,又名报孝泉,四时不枯,水质甘冽,水量最盛。村里从这个泉眼里接出自来水管道,家家吃的自来水都是这个泉里的水。多余的淌入汶溪。“这个水冬暖夏凉,没有水锈。曾经有大学里的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研究过,说是比一般的矿泉水水质还好。”一个在泉水边洗衣裳的小大姐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夏天来游玩的人多,有很多人都拿塑料桶灌上几桶带走。”

石匣长寿密码之二:桥多、庙多、故事多

很少见一个村里会贯穿一条古溪。很显然这条小溪不是自然雨水冲刷形成的。它的两岸是石砌的,河底多见几平米大的自然石头表面,可以想象开挖这条溪流的时候,是在石质层上取平建造的。两岸住人家,一条条古巷胡同,一座座尖顶的石头房子,一种年代感迅速把我们拉回到很远的过去。这条古溪叫汶溪,是大汶河的源头。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说这条溪上的古石桥有二十四座。一直沿用至今的仍有十三座。这些桥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着方便,承载着岁月厚重的石桥,看上去像村民一样朴实。很难想象它们已经经历了几百个这样的严冬和那样的酷夏。升仙桥具体建造时间不详,但是“重修升仙桥碑”上的落款时间为乾隆五十六年,也就说它的翻修时间距今至少有两百年了。桥是连心路,这一座座石桥既连通了两岸,也联通了人心。自古心和心通了,哪里还有不繁荣的道理。

这条溪流曾经带给这个村子怎样的繁荣呢?沿溪流有真武庙、龙王庙、兴隆寺、报国寺、西寺、山神庙等寺庙。有一些寺庙至今香火兴盛,如真武庙,修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年),与真武桥同时动工。老百姓深信这是一片神仙眷顾的地方,应该心存感恩,用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回馈上天。

大戏台也是这个村子的一道风景。戏台前面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在山里“平坦的空地”有多珍贵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没有人敢在这块被成为“官地”的地方建造房屋。可以想象人们聚集在这里看戏的场景,这里曾把章丘梆子戏推向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很多优秀的剧目在张立忠、张全礼、张德启三代人的传承下得以发扬光大,使老百姓耳目能详、口口传唱、非常喜欢。此次作家石匣采风行的东道主张德新先生是张德启的亲弟弟,现正在着手搜集章丘梆子戏的资料,古戏台已经简单恢复,但是一些文化遗产已经流失殆尽,急待抢救整理。

石匣的故事多,多的可能生生世世都讲不完。一眼泉是一个故事,一座桥是一个故事,一座庙是一个故事,每一座山里更是藏着讲不完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也许每天嚼着这些故事下饭,人就不会变老吧!

石匣的长寿密码之三:人好

可能那里的人都挺好的,但是石匣村的人并没有固步自封。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执意去大都市旅游,反倒是乡村游成了都市人最惬意的旅游方式。

石匣村那种骨子里带有的“外向”性格成了最好的“资源”。很多人愿意来石匣玩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在村里无论是扯住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太还是二三十岁的小媳妇,是文质彬彬的后生哥还是胡子拉碴的老大爷,他们都愿意和你啦上一段,给你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就只是为了让你高兴他们就高兴。在泉边溪上走一走,不仅有走在时光里的感觉,更会觉得像到了家一样温暖。

比如张德新先生,不仅热心公益,积极搜集整理文化遗产资料,更是投资建造了两层“小红楼”,作为驴友之家、文峰书院活动基地,将来还有可能把这里建造成一个小型民俗博物馆。去年,他这里光接待各地来户外运动的驴友就达几千人次。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人。

当然像张先生这样热心的人还有很多。这个方圆十里的山村拥有四个自然村,能人、贤人、热心人到处都有。让这片默默无闻的土地,越来越闪烁出不一样的光芒。(图文:马秀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