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文献中的“葱”,只是山地间分布零散的野葱,柔弱细小,遇风就倒。而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章丘大葱,如今已平均“身高”1.8米,成为调侃“人不如大葱高”的底气——
世界粮农组织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葱产量约占全球的25%;在中国数千年的“葱史”中,山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而我省之葱,则以章丘大葱为“最”。章丘大葱栽培系统于年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多年前,“葱”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文献中。《山海经》记载:“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诗经》中也出现了“青谓之葱”。早期文献中的“葱”,还是山地间分布零散的野葱,柔弱细小,遇风就倒。繁衍至今的章丘大葱,平均“身高”1.8米,高者可达两米,成为调侃“人不如大葱高”的底气。
好山好水好葱
各式各样的品种中,章丘大葱当数“葱中之王”。在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王金村,沿着山路登上女郎山,放眼望去尽是连绵不断的葱地。女郎山方圆一千多亩土地,目前已被认定为章丘大葱核心种植区。这里出产的大葱不仅是章丘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大葱原产于我国西部和中亚高山地区,在山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七百年前。《管子》记载,公元前年,齐桓公北伐至山戎(今河北省北部)时,冬葱作为战利品被带回齐国,并“布子天下”。冬葱及其后代,就是现在山东人民常见的大葱。《汉书·龚遂传》中,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五十本葱”。种葱,成了鲁北地区的一道*令,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产。历朝历代,在类似的*令号召下,大葱在山东地区得以大规模种植。
然而,具体到女郎山的农业活动,当时并无史料记载。章丘文史研究专家翟伯成认为,虽无明文记载,但章丘人民种植大葱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徐徐展开。章丘的雏形,是汉文帝四年(公元前年)刘安所建的阳丘古国。阳丘国所在地,正是今天的章丘区绣惠街道回村南部、女郎山脚下。随着丝绸之路贯通,当时的阳丘人与西域商人展开了密切的商业往来,葱种从西域引入章丘,在女郎山下代代相传。
章丘大葱因“高、大、脆、白、甜”的特质,赢得食客好评。不论生吃或是烹调,都能发挥出大葱独有的美味。例如,北京烤鸭店偏爱以章丘大葱作烤鸭伴侣,难有替代品。
女郎山出产的大葱,为何有如此魅力?“依山铺展开的地形,让这片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尤其适合大葱种植。”章丘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会玲介绍,女郎山的自然环境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好山好水,成为孕育好葱的宝地。
女郎山的土地,土质透气,保水保肥,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油饼地”“鲤鱼腰”。在章丘全境,富硒土地多达五十余万亩。此外,章丘当地泉水资源丰富,既有汇聚百脉诸泉的绣江河,又有“一泉成河”的墨泉。
“世界第一高”怎样长成
十月,是女郎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除了迎接大葱的丰收,社会各界都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