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三》带热的网红产品不多,除了章丘铁锅。
那些翻了工厂的墙进去也买不到偷不到章丘铁锅的同学,我可以送上一条可供安慰的消息,那就是——手工的锅和机器锻打的锅比,没区别。
是的,你没看错。
没区别!
事实上,手工锤打的锅使用效果甚至不如现代化生产线出品的标准化产品,因为锅的好坏,首要的决定因素是钢要好,锅底导热要快,至于不沾的技术问题,主要靠涂层或者各类铁锅使用后形成的氧化膜。
作为认识几个字的半吊子读书人,我尊重民间手艺,章丘铁锅也好,王麻子菜刀也好,适度宣传没问题。但它们的意义更多在于文化上的价值,而非科学和工艺上的价值。
工业化发展二百多年到今天,你要跟我说现代科技生产的锅比不过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手工铁锅,我是没法说服自己的。
然后就是王师傅们打造的锅,导热与同类生产线产品相比如何?材料参数如何?三万六千锤通过什么标准来保证同一性,怎么计数?最后是卖相,作为高端产品,章丘铁锅的样子是不是有点……
这样一口锅,标到六百我勉强还能咬牙接受,但你原价元,降价后元,我就很想买点别的!
从厨艺的方向说,只要把铁做成锅型,使用效果一样,煎炒烹炸随意,都一样。厨师的技艺决定了菜品的口味。
其实对厨艺自信的人是可以驾驭手工铁锅的,就是保养起来更麻烦。而且相比较之下,手工铁锅势必更重,锅重上几斤,单手端直观感受绝对不同,一时技痒了还想颠个勺?
谁家能保证常年累月下厨房的是老爷们?
噢,对,我前同事大美丽家能。她家那老爷们,身高丈二,腰大十围,胳膊上跑马,拳头上站人,操持家务逼死菲佣,厨房里面用的就是——不沾锅。
最后,是史料论据普及部分。
章丘有三宝:大葱、烤肉和铁匠。
我知道章丘铁匠是在八十年代末,那会儿当然还小喽。在一本文学刊物上看过一篇小说《章丘铁匠》。故事主体是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区亟需解决机枪生产的问题,但一无技术二无人员,手上有的:两挺日军歪把子机枪,一张机枪设计草图,一个被俘的日军军械技术人员。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让俘虏配合工作,但是不!该俘虏宁为大和民族死不为支那种族生,故意破坏生产工具,还处处误导制作方向。
攻关重任落在了章丘铁匠身上。
为啥是铁匠?
因为机枪是铁的。
但冷兵器和现代化热兵器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
于是铁匠们先卡在枪械原理上,又卡在机枪零件上,最后又卡在装配成型上。反正整个过程是跌宕起伏。最终,章丘铁匠以精湛的技艺让那个被俘的日本鬼子刮目相看,心悦诚服地加入到共同研制生产机枪的工作中来……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依据的。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章丘铁匠对解放区的军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建国初期对冶铁事业亦有卓越贡献。
章丘历史上所以盛产铁匠,则是因为章丘煤炭和矿产资源曾经较为丰富。铁匠们主要生产的是农具,当然也有刀具。依照文本记载,铁锅反而并未有记录。且《舌尖三》中王家铁匠有关的“同盛永”“臻三环”的品牌字号,在上世纪九十年前的文献中未见。年9月7日的济南画报,则有“同盛永铁锅”的专题报道。“三万六千锤”“12道工序”“18遍火候”均在其间。
目前可查阅的“同盛永”商标申请日期为年12月4日,“臻三环”较之则早一年,在年12月17日。
后来,年,“臻三环”厨具经理成为“同盛永”第六代传人,后为阿里巴巴“中国匠人”项目合作品牌,年淘宝造物节上,“同盛永”章丘手工铁锅让马云爸爸驻足……
纸上得来终觉浅,没事你看啥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