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高话题性、高收视率。据索福瑞数据,前三集收视率均超过2%,第三集“宴”收视率高达2.23%,比肩同期最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此外,网络视频点击量也在四天里突破一亿大关。另一方面,观众也明显感觉到《舌尖3》的巨大变化,前两季曾经让人看了禁不住咽口水,而如今镜头里的美食少了,被人情故事所取代。对此,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表示,“食物、人物、文化,是一开始就定下的关键词。第三季不仅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也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
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我是来看美食的,怎么被种草买了锅?”
第一集“器”播出后,不少网友如此评论。播出当晚,节目中涉及的手工锻造章丘铁锅随即爆红,仅淘宝天猫销量就增长近倍。章丘臻三环铁锅淘宝店已经将货品全部下线,并发布声明:“舌尖播出后几十分钟就把我们两千余口库存卖光,手工的东西完全不可能快速或走量,还想请大家理性消费。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留下一段美好回忆就好了。”声明还强调,“请不要再翻墙进厂和群体性在大门守候,厂里不卖锅。”
其实,对于讲述锅、刀、灶、案、笼、坛等器皿器具的这一集打头阵播出,既出乎意料也让很多观众大感不适应。这成了《舌尖3》第一处引发争议所在,因为器具和人物是主角,美食就被一晃而过了。
比如花大量篇幅讲述四川厨师兰明路如何寻找好坛子、如何正确使用泡菜老坛以及泡菜腌制的过程等,观众记住了一个个土黄坛子,却没看到几眼泡菜。又比如讲到陕西的“十碗席”,片子的重点在如何砌七个火力不一样的灶头做出七道热菜,而对做菜的过程并未加展示,那十道菜——红油豆腐、糯米饭、小酥肉、杂烩菜、高汤海带……镜头几乎是一闪而过。
该集导演骆永红则解释,“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头离不开灶、离不开锅、离不开从食器到盛器。就比如说铁锅,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成就了鲁菜,还体现在因有铁锅才有了“炒”,而“炒”在中国烹饪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美食到美食背后
目前看来,前几集的排兵布阵都令人耳目一新,都是之前的美食纪录片从未专门呈现过的内容。《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考、逻辑和表达体系的,“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比如第四集“养”,刘鸿彦认为在创作上是最难的,而这一集又特别能体现中国人的智慧和理念,其背后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价值观。该集导演陈硕仪解释,“谈食养,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