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汝辰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历下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
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济南位于泰山以南,黄河以北,黄河改道前济南之北有济水流经,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从清光绪年间的济南地图上可以看到,济南南面有千佛山为主山,再南有泰山为祖山。城北有一大湖——大明湖,再北有黄河。千佛山为主山,东有砚池山为白虎,西有马鞍山为青龙,两山左右拱卫。水北有华山为案山。南有山,北有水,济南地势平垣且有一定坡度,符合风水选址的原则。
济南内城略呈圆形,设四个城门。东门曰齐川门,西门曰泺源门,南门曰历山门,北门曰汇波门(北门为水门,可行舟)。东西南北四门的设立,似取《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意。
济南外城设七个围门,正南曰岱安门,东南曰永固门,东北曰永靖门,西南曰永绥门,西北曰永镇门,西北角曰济安门,东北角曰海晏门。济南外城围门为何设七门?因为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极。济南当时为济南府,不敢用九之数,只有降而求其七,只设七个门。从门的数目设置上,也看到了天尊地卑,上下有序的《周易》哲理。
从千佛山主峰向北作一中轴线,济南府的政治中心抚署,及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均在中轴线。而内城及外城的街道、建筑,基本上以中轴线为中,均衡分布。济南外围城墙上,除了七个门以外,还设立有十个瞭望台,它们分别称为:震字台、卯字台、巽字台、巳字台、午字台、未字台、坤字台(两个)、兑字台、酉字台。其中震字台、卯字台在围城正东,巽字台在围城东南,巳字台、午字台、未字台在围城正南,两个坤字台在围城西南,兑字台、酉字台在围城西面。
十个外城围墙上的瞭望台用了四个八卦之名:震、巽、坤、兑,用了五个地支称谓:卯、巳、午、未、酉。瞭望台的方向与名称所属的方位关系完全一致。可见此台的命名体现了八卦与阴阳五行在风水中的应用。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