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汝生
济南章丘普集自古设集,称为古镇商街,一点不虚。前来贸易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商街上的成败使得经营者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成为常态。成功商人自古就是政客的上宾,又是当地慈善的金主。所以,普集商街上的人自古以来对外来经商者都会高看一眼。
由于集贸市场的人流量大,普集街里不少人家即使不做生意,也能依靠卖水热饭,为没有卖出又不想运回的物件寄存等辅助性工作,挣点小钱。所以,每逢三八大集,拥挤成为了当时贸易繁荣的象征。
如此繁荣的商业活动,普集街区催生了行业“商会”,各行商家聚集在一起商议推荐商会会首,加强商业管理、协调商业行为。这样一种民间规范商务行为的会所就成立了——普集商会。
普集商会的会所设置在老大街东部路南,位置在原街里供销社东端的一个院子,院落是各商家集资购买。商会成员并不固定,属于行业或集市自发管理组织,要求所有参与商户按照买卖大小,分等级定会费,每季度上交相应费用,其作用除了解决商家与买家矛盾、商家之间冲突,主要是为商家提供服务或处置危机。但是这种管理很松散,基本不强制。有一件事就能说明当时的管理没有强制性。
普集老街里商铺连片,木质结构的门面和店库一体,预防火灾就成为重中之重,商会每年安排每户商家上报一名待命“消防员”(义务出工),一有火灾,商会用急锣为号召集就到,参与灭火,但是人工救火多是事倍功半。清末民初,普集商街上的富泰祥提出外地有一种水机子(外国造压力救火机),射程远、喷水足、有车轮、能机动,建议购置用于消防,自己商号率先一次性出资块大洋。会首和参会商号商议后,提出其他款项商家出六成、居民出四成的集资建议,分头动员。结果有的商家或村户不愿集资,购置资金稍有不足。商会组织人员就开始在三八大集上贴榜募捐,在集市宽敞处贴上大红榜文,请求大家帮助,在榜下放一个大簸箩用于捐资者投放铜钱或银元,簸箩旁设一桌做记名处,采用记名不计捐款数的方法(主要为了避免捐钱少的与捐钱多的同榜公布时候显得尴尬),然后在圩子墙各大门主要路口,张榜公布某某庄某某人捐款购买救火机。两个大集下来,资金凑够,派人从青岛买了一台铜制压力救火机回来。
买回来的救火机,机身正中是紫铜水罐(压力缸),上端为出水口;喷枪(唧枪),一头与出水口衔接,管子的另一头是喷口;罐体下方是盛水的水斗。两侧,是铁制的压力杆;救火时,4人分列两端,压动操杆增加压力,一人手持可转动的长杆喷枪,水便从喷口中喷射而出。救火过程中,除了手持喷头的灭火人,还需要左右四人不住加压,另外需要有人不停向紫铜水罐侧的水斗里加水,确保用水不间断。紫铜水罐下面四个金属轮子,便于拖行。因为压力罐所需压力大,往往需要不断更换操作压力杆的人,据说喷出的水柱力道很大,在没有专业消防车的年代,可能是当时各种救火工具中最先进的工具。也正因为是最先进的工具,商会专门对原来各商铺的指定人员进行了培训,熟悉设备,还做了多次演习实验。虽然演习训练多次,终究没有看到新机器的实际效果。
说来也巧,几个月后真有一家商号起火了。“鸿福祥”是西头大槐树往东路南的一家商号,伙计连滚代爬地跑到商会主事那里请求帮忙救火,商会马上安排人去敲锣,就听召集急锣响起,不一会儿,十几名负责救火的人集合完毕,敲锣者一溜小跑在前,再召集各家提水供水,回头却不见救火队跟来。原来,当大家正准备拉着压力救火机前去,不知是谁嘟囔了一句:“鸿福祥都没出钱买救火机”,大家一下就停了下来,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不该去。
小伙计一看知道坏了,转眼奔出去,禀报掌柜。不一会儿,掌柜跑得气喘吁吁,进门跪地即拜,头磕得当当响。商会会首一看,不再犹豫,一声令下,队伍出发。到了现场一看,邻家都上了屋顶,拿着家伙预防火窜到自己家里,商店家人、伙计正跑出跑进地救火。当压力救火机现场作业之际,人们才知道它的厉害,杯口粗的水柱冲开窗扇,顿时里面就像倾盆大雨,里面很快灭了火。转向屋顶冒烟处,几个站在邻房的人,被水柱边缘一扫,就跌倒在屋顶上。只是忙的提水人一趟趟跑个不停,累的压水人张口气喘。幸亏着火时间短,扑救及时,鸿福祥保住了!当天掌柜请大伙到酒店摆宴酬谢,并对未出资表示羞愧和道歉。当即提出自己独资购置未能配全的其他设备,随后12个敞口消防桶,若干铁锨、铲子等,一并由鸿福祥出资购齐。
后来有人说这个救火的机械,在解放前曾用于火车站打井时候向外排水抽水。但是解放后商会解散了,救火机就在商会院子里闲置了多年。再后来,有人惦记着救火机是铜制罐体,就偷出来、拆散了,卖了废铜。
另外,据说当年的商会并不是天天有事,所以街上那些文化人或艺术人就常聚汇在商会院里,吹拉弹唱的器具自带,自娱自乐的机会很多,相当于普集街上的小型俱乐部。
另外,商会还参与就近商户和住家的救助,尤其是贫困家庭的白公事,因为有人家确实贫困,家中老人亡故不能购置丧俱时候,一般求助商会,会首和行头碰面协商,核实无误,通常丧家主事将所需列出清单,由商会会首到各商铺先赊出来,包括棺材铺的寿棺,让丧家应急。事后,通过商会和所有铺面协商集资,凑钱清了赊账。集资多出的钱存于商会,用于以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