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期间,因《舌尖3》爆火的章丘铁锅陷入品牌内讧,“章丘铁锅”品牌运营商三环厨具起诉由章丘当地匠人供货的淘宝、京东店铺,认为后者侵犯商标权。(侵犯的商标叫“砚池”,将来有时间详细讲一讲)
我作为“砖家”的法律意见是:把“章丘铁锅”改为“章丘炒勺”,因为章丘本地人很少用“铁锅”这个称谓,一般都称之为“炒勺”。近日,一位章丘大叔面对媒体采访时说,“一个炒勺,至于吗——我在章丘活了50多年都没听过章丘铁锅。”
所以说,以“章丘炒勺”为商品名,更具地域特色。
说到有地域特色的称谓,本“砖家”顺手又改了一批名字:
“武汉拌面”
吃武汉热干面的要诀之一,确实在于一个“拌”字:
但“武汉拌面”这个名字肯定是叫不响的。拌面,尤其是葱油拌面,是上海的特色。而“武汉热干面”作为一个城市品牌,已经开始走向全国。
“宁波欢喜坨”
就是这个东东,其实宁波人称之为“麻球”,重庆人称之为“麻团”。只有武汉人才给它起了这个欢乐多的的称谓:“欢喜坨”。
据说武汉有一位本土谐星,艺名就叫欢喜坨。
“大连牡蛎”
“牡蛎”,可能有的大连银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儿。我第一次看到牡蛎这个词儿,是在遥远的法兰西、的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
其实大连的早市上,满哪儿都能见到这个东西:
就是海蛎子啦(满嘴海蛎子味儿):
大连的市场上也有“于勒”叔叔,拿着小刀给客人们撬开海蛎子的壳、剥出海蛎子的肉。
“丹东大黄蛤蜊”
“大黄蛤蜊”——说着都拗口,估计能把丹东人、乃至辽东半岛沿线的人都膈应死。
不过大黄蚬子的学名确实是:蛤蜊科蛤蜊属的,中国蛤蜊gélí——居然都是二声,就问你有没有被颠覆到三观?
老板,请给我来一份“贼拉肥”、“贼鲜亮”的,炭烤“隔离”……
……
好了,我们再回到章丘,“章丘铁锅”?现在听起来,是不是也觉得挺膈应人的?还是章丘炒勺听着顺耳。
章丘的老板们,为什么不去注册“章丘炒勺”这个品牌呢——我马上就要去抢注喽(开玩笑啦,我可没本事注册下这种地名商标)。
神州热土,幅员辽阔,还有哪些充满地域特色的称谓?欢迎大家留言哦。
ps:
“章丘铁锅”也好,“章丘炒勺”也好,目前并不是注册备案了的商标。我国商标法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入商标是有一定限制的。
下期有时间我们单独聊一聊商标的事情,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