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经传的曹刿给了公子小白当头一击,没有把他打醒反而更加迷糊更加生气了。一个人打不过就拉一个人过来,于是他派出使者去友好国家宋国那里,请宋闵公捷出兵联合讨伐鲁国。他获知友邦齐国的请求,也想让宋国亮一亮剑,看看能不能捞点好处,在他看来,这次联军肯定有胜无败,就派出了南宫长万和猛获两员战将率领大批人马和齐国联合出兵。
齐宋联军在郞地(具体位置不详)会合,于这一年夏天再次讨伐鲁国。这距离上次长勺之战仅仅过了两三个月而已,看得出公子小白是真的报仇心切。
鲁庄公同鲁庄公姬同这回不想骂娘都不行了,自己刚刚在长勺险胜齐国大军,现在又来了一拨齐国人要打,而且这一次的人数比上次还多,宋国人也跟着掺和,这是明显的人多欺负人少。人家都打上门来了,只有迎上去大了,鲁同只好再一次亲征,带着刚刚在长勺打完仗,没来得及回家的鲁国将士们继续迎战齐宋联军。双方摩拳擦掌在乘丘(今山东兖州市西北)这个地方相遇了。
不得不说鲁同身边的高人还真不少,长勺之战有曹刿,乘丘之战又有一个叫鲁偃的。鲁偃是公族,但他却很有些猛将的气势,打起仗来不要命。他看出宋军和齐军有很大的不同,齐军是队伍整齐,号令严明;宋军却是阵形混乱,纪律不佳。两军的战斗力必然有很大的差距。
纵观春秋的历史,宋军的战绩总是很差。它国家虽然很大,但先前败于郑国,后来又败于楚国,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大胜仗。这可能与宋国作战理念落后,军队训练不佳有关。宋国比较看重将领的勇猛,像此次的率兵的南宫长万和猛获都是肌肉发达的大力士。宋国人觉得有大力士在,打起仗来一定很轻松。所以士兵们都很散漫,队伍乱了也没人管一下。相反,齐军因为平时加强训练,素质高出宋军一大截。加上长勺之战吃了败仗,他们在乘丘的战场上显得非常小心。
鲁偃根据战场的形势,建议鲁同先攻击宋军,只要宋军一败,齐军就会撤退。但是鲁同却没有同意,估计他又想起了长勺之战中的曹刿一样,严密防守,等着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错误难道齐国还会再犯一次,明显就可以看出鲁同指挥才能一般,不懂时机稍纵即逝,打仗只会生搬硬套。
鲁偃怕失去战机,就仗着自己的公族身份擅自行动,带着几十辆战车就去进攻宋军。当然,鲁偃当然不会蠢到用几十辆战车千把人去送死,他粗中有细,给自己这些战车的马全部蒙上了老虎皮。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群老虎在拉车。宋国的士兵一看,以为是老虎向他们冲过来了,吓得头发都竖起来,还没交手就开始逃跑了。鲁同一看,鲁偃几十辆战车就把宋军搅的大乱,便下令全力进攻宋军。
接下来的战斗就没什么悬念了。宋军被打得东躲西藏,两员大将南宫长万和猛获被鲁军擒获。盟军一败,齐军也没信心再打下去,趁着鲁军还没攻过来,整整齐齐地从战场上撤退了。
短短半年的时间,齐国两次攻打鲁国失败。公子小白差点没气吐血,自己苦心经营,又是改革,又是招揽人才的,自己的大哥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为了发泄两次战败的糟糕心情,吕小白在当年发兵攻打了当初逃亡时对他不敬的谭国(今山东章丘市西),一举把谭国给灭了。大国打不过,打你这个小虾米再失败就不用活了。
两次失败的征讨终于让公子小白认清了现实,终于想到始终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管仲,啥也不用说了,赶紧低头哈腰去请教。管仲就等着自己这位国王能够认清现实,这时见对方认识到了错误,并且给了自己极大的尊重,于是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战略指导思想‘尊王攘夷’,意思就是尊崇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联合众诸侯一起抵御异族的侵扰。哪个国家有难处,就帮助他;哪个国家不道德,就讨伐他。挂着天子的名头,利用天子的名号,做起老大哥的角色,居中调停,有谁不服就灭谁。正是这一战略,让齐国首先脱颖而出成为春秋第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