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济南这个千年古村有两座碑楼,其主乃元代朝
TUhjnbcbe - 2025/2/18 18:15:00

王庆康

章丘老城绣惠镇东南15里的相公庄,是我的故乡。

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元代之前,庄名崖镇,又名燕镇。先人建庄时,将地点选在了东巴漏河与下河两水交汇点以东的一片土阜上。想必是看中了这里背靠长白,面临绣江,左望胡山,右听黄河,更兼“两水合一,二龙抱珠”的绝好风水。

元代,庄内住户以张氏为最。这张氏可不是一般的氏族,而是一个涌出过一批高官重臣、文人学士的大家望族。虽然张氏也分若干支派,但有着共同的族风,那就是崇儒尚学,求仕为荣。子弟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长大更是功名高冠,重职在身,地位显赫,威震乡里。他们老家村名再叫崖镇、燕镇似乎不那么响亮、气派了,于是改称张相公庄。因为那个时代,有文化、有地位、有作为的人,会被世人尊称大相公的。

且不说这些人物生前胸墨几多,腹书怎饱,职场绩佳,著述厚丰。单就他们故后所建墓园葬地而言,已足够普通百姓仰惊一匹了。这正是本文所要略介的、我之拙作《古庄旧景诗》句“碑楼巍巍向胡山,诗文回萦绕青川。书墨可比二王帖,怀古一曲在潼关”所写相公庄碑楼墓田及与之相邻不远的张氏先茔。

60多年前,在相公庄圩子墙小南门外不远的地方(今山东章晃机械公司大车间处),还完整保存着相邻的两座墓园,俗称大、小碑楼墓田。宏阔的墓园内,各自矗立着一座碑楼,一高一矮,东西峙立。因碑楼外形酷似木匠常用工具锛头,庄人通常又谓曰“锛楼”。西面那座高一点的,是元惠宗至正七年特授从一品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张友谅墓碑楼。东面那座稍矮一点的,是元仁宗延祐二年进士第一(状元)、累授从一品翰林兼国史院承旨张起岩墓碑楼。

碑楼立于各自墓园,面向正南,遥对胡山。墓园紧紧相邻,虽各有围墙隔开,但远看为一,近看分二。为防洪水冲淹,西、南两面临河地段,还筑有一米多高卵石、青沙、石灰混合灰浆浇筑而成的阻水墙。两座墓园均呈南北长方形,大门开在南墙偏西,各有石阶通往巴漏河滩。除面积有异外,其平面布置、内部建制、碑楼造形、附属神物基本相同。大碑楼高约9米,小碑楼高约7米。条石基脚,青砖墙体,高脊探檐,灰瓦挂顶。

近观楼体,上窄下宽。楼下部开有南北通透拱劵门,内有硕大“龟驼碑”。目测两通石碑高度不一,宽、厚相差无几。楼前石砌甬道两侧,石人、石羊、石马、石猴等分立两列。尤其是那石人文官武将,身高2米,身着朝服,手持玉笏,默言肃立,神态凝重。园内苍松蔽日,翠柏长青,风清气幽,静若禅寺。

明初洪武二年(),我王氏先祖初来乍到此地时,即受托为张氏看守墓园。精心尽责,未敢散怠。后人对墓园、碑楼更是尊崇之至,敬畏有加。即使到了六百年后的新中国建立之初,这种笃诚之心也没改变。出于好奇,偶有童少结伙入园探究,也会自然地轻步止闹,肃然不语。漂浅迈脚,提心屏气,生怕有违人家定下的瞻园规矩。小伙伴当中读过几天书的,还仰首试读碑文,然多不识其字,更不解其意。能做到的,也就是拍拍龟身,蹦跳几下与那龟趺碑座比比谁高罢了。

大碑楼主人张友谅,字元朴,号盘泉,相公庄人。自元成宗大德三年()入仕授太常礼仪院从八品奉礼郎开始,历职尚书省正六品右司员外郎、正七品左司都事、从六品吏部员外郎、正六品员外郎、江浙行省从五品左、右司郎中。升任正四品参议中书省事,又擢正三品户部尚书。

元泰定二年()调任正三品浙西廉访使、都水庸田使、淮东廉访使。泰定五年()升任江浙行省从二品参知政事,同年改任中书省从二品参知政事。元明宗至顺元年()升任作为第一副宰相的中书省左丞。元惠宗至正七年()授从一品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自此,进入元末权力中心,以第二正宰相身份参与中书省事务。至正十年()病逝。

他自入仕至告老还乡,在官场42年,历经元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文宗、明宗、宁宗、惠宗9任帝王。清道光《章丘县志》称他“为人湛靖敦雅,汲引勤恳。退见其人,漠焉若无所及。遇事尽言,综练政务,时称有干国器。”

张友谅家世十分显赫。曾祖张仲,金避他乡,元初回庄。设立书屋,择师执教。乡里子弟,得以课读。民风渐淳,因得敬重。又因授教友谅而显贵。赠从二品中奉大夫、从二品护军,追封从二品清河郡公。祖父张泽,也因授教友谅而获赠正二品资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正二品左丞,追封从二品清河郡公。父张斯和,因子显贵,赠从一品荣禄大夫,追封正二品齐国公。

叔父张斯立,字可与,号绣江。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始,历任正七品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从六品江浙行省员外郎、从五品郎中、正四品户部侍郎、正四品参议中书省事,至元成宗大德元年()升任从二品中书省参知政事,以第二副宰相身份连任七载。他与侄子张友谅被后人称之为“叔侄宰相”。

张友谅和以上家族成员,故后都葬在大碑楼墓田。今人可从清道光《章丘县志·金石录》读到立于大碑楼墓田内的张泽神道碑文、张斯和墓碑文。年8月,章丘鼓风机厂相公分厂在在碑楼墓田旧址建设厂房,施工中发现一古墓,出土墓志一合。经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宁荫堂、焦传瑚二位先生勘考,此墓正是张友谅墓,墓志铭文清晰可识。

碑石长64、宽57、厚14厘米,志盖阴刻楷书“大元荣禄大夫中书平章张公墓志之盖,奉政大夫安丰路同知总管府事嗣子张士贞谨置”。志石铭文阴刻竖写楷书字,详细记载张友谅生卒、家世、历职以及对其评价。张士贞乃张友谅之子,曾任过正七品尚书省左司都事、正六品员外郎、正五品安丰路同知总管府事等官职。

铭文书者张士麟,是张友谅侄子,官至盐运司通判。张友谅兄友贤,曾任泰安州知州。侄子士显任荆州教谕,士毅任宣府司宣使,士恺任南阳路知事,士宏任盘泉司知事,士德任扬州守备,士文任通州训导等。他们故后也都葬在大碑楼墓田。

小碑楼主人张起岩,字梦臣,号华峰,相公庄人。20岁即任福山县学教谕、代理县尹,又转任安丘县尹。元仁宗延祐二年()进京应试,中汉人南人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以状元身份授从六品同知登州事,又特旨改任从六品集贤院修撰。之后,陆续任过正七品国子学博士、正六品国子监监丞、正五品翰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

母逝守孝期满,继任正六品中书省右司员外郎、正五品左司郎中,后升任正三品礼部尚书。后二进国史院,任从二品翰林兼侍讲学士并修国史,主撰英宗、文宗、宁宗三朝实录并加知经筵事。后又任从二品陕西侍御史、从二品江南行台侍御史、正二品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等职。再升任从一品翰林兼国史院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知经筵事。并辽、金、宋三朝修史总裁官。加授从一品荣禄大夫。

元惠宗至正五年()三史修完,即告老还乡,回到相公庄老家。四年后离世。《元史·本传》载他卒时“廪无馀粟,家无馀财”。卒后葬在小碑楼墓田。

张起岩是一代大史学家。他传世的著作如《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三朝实录》等,至今仍是史学界推崇的作品。他还曾为张养浩家族的张氏先莹碑篆额、撰文,为张友谅父张斯和记碑阴,为张宽碑撰文并篆额。也曾为元至元五年()章丘县尹萧允修建鼓楼撰《章丘县创建鼓楼记》,还撰《刘文简公祠堂记》等文。这在清道光《章丘县志》皆有录。

张起岩的家世同样显赫。高祖张迪,曾授怀远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并济南府推官兼提领历城县事。曾祖张福,曾任兵马钤辖府事,自称“辅佐三朝山东省政,朝会征伐无不参与”。祖父张铸,曾任东昌府录事判官。又以孙贵而赠礼部侍郎、上骑都尉、齐郡侯。父张范,历任潍州学正、宁海左翊侍教授、四川等处儒学副提举。因子显而赠河南、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齐郡公。这些家族显贵也都葬在小碑楼墓田。

张养浩家族的张氏先茔,葬者为其曾祖以上列祖。与碑楼墓田隔一条章丘至淄川官道,在碑楼墓田东北半里处(今桑园村聚张庄西北)。是一座砖墙围成的方形墓园,面积10余亩。大门朝南,建有石坊。园内本来古树苍郁,蔽日成荫。年,侵华日军占据相公庄,推行“强化治安”,让高松坡的汉奸队伍“剿共军”砍光树木,在圩子墙大南门里修筑炮楼用。用不了的,运往天尊院煤矿作坑木。

上个世纪50年代,石坊残柱尚存,破损碑石也在,坟头有序排布,一看就是大家望族的墓园。当时,在农田用土时曾挖出过古墓,引来许多人看“油篓坟”。只是百姓不知何人之墓,更不知保护蒙古包式圆形墓穴内壁上的彩画和随葬品。挖开后又胡乱一填了之,随它去了。

张养浩也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其名声和影响绝不亚于张友谅、张起岩等人。尤其是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现代很多年轻人都能随口吟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不朽名句。

他比张友谅小两岁,比张起岩大10几岁,是一个时代的同村人。他字希孟,号云庄,自称齐东野人。他入仕后从低级官职做起,至元仁宗皇庆二年()已是从二品翰林兼国史院侍讲学士。延祐二年(),参与主持科考,正是这一次,同庄张起岩考取元代首科状元。四年(),改任正三品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继任正三品礼部尚书。元英宗至治元年(),以父老归养回济南云庄(北园张公坟村)。此间,朝廷多次召之,但他托辞不赴,而是在庄潜心写作。他的《归田类稿》等传世著述都是那个阶段写就的。

元明宗天历元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他以正二品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之职前往赈灾,积劳成疾,逝于任上。赠从一品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从一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等荣誉。故后葬在云庄。

说到碑楼墓田,还不能不提及“相公庄伐树,李二矬义保”的旧事。说的是清乾隆年间,碑楼墓田柏成林,松森森,常有匪盗昼伏夜出于此,盗四乡,扰村民,劫路客。周围百姓常说相公庄藏有恶人出没,因此有损相公庄名声,给庄人添些额外烦恼。便有人伐去了墓园中的柏树,拆掉了小碑楼。本意是想除掉盗贼藏身之处,孰料此举却让张氏家族大为不满。他们直接具状告到朝廷,说相公庄人“伐去林中树,拆掉御碑楼”。说这不仅有辱张氏先人,也是对朝廷的大不敬。照例律,此乃大罪。

不知何因,状纸转来转去转到了监察御史李慎修手中。这位章丘老乡可不简单,乃是当朝大权在握的重臣。因身材矮小,混号“李二矬”。素以胆大心细、直言敢谏闻名。康熙壬辰进士,知杭州府。整躬率属,吏治肃清。雍正五年()入刑部郎中,乾隆年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李慎修老家普集西埠,距相公庄10里。两村亲友来往甚多。李慎修虽为官在外,但深知相公庄人知书达理,绝不会与匪盗串通一气祸害乡邻。于是处理此案慎之又慎。他以为伐树拆楼行为过分不假,但事出有因。匪盗藏匿也属真,不除之乡里难宁。故在上奏状告时大笔一挥,将状词“伐去林中树,拆掉御碑楼”改为“伐去林东树,招损御碑楼”。如此一来,案件严重程度大为降低。朝廷转下的批文仅二字:重修。

相公庄人接到批文后,迅速按原样修复了小碑楼,平息了一桩公案。自此,李二矬关键时刻以高超智慧保护老乡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这个千年古村有两座碑楼,其主乃元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