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院村位于明水正北5公里,东距相公庄2公里,西临明刁公路,于明水街道后营接壤,北靠章丘区北外环路,隶属济南章丘相公庄街道辖区。七郎院村现有耕地面积亩,村庄占地面积亩,户人家,人口余,下设11个村民组。我村共有党员83名,分2个支部。
七郎院原祖先均于前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迁入章丘,于万历年间徒居七郎院,解放初期共有姓氏20姓:张、王、李、赵、程、巩、顾、郝、常、明、庞、杨、姜、石、候、孙、靖、万、安、刘,其姓氏中的李姓人口居多,但属同姓不同宗,所以在七郎院姓氏中有三姜、六李、八张家,其它姓氏均属同宗同族,这些姓氏中单门独户的有巩、常、明、庞、杨、姜、石、候、孙、靖、万、安、刘,这些姓氏是解放前逃荒、投亲、长工、入赘来的,有的是解放后复、退役军人政府安置来的。
随着户口政策的放宽,异地迁入姓氏增多,现全村共有姓氏42姓,分别为:张、李、姜、赵、袁、王、程、石、明、常、于、万、曹、类、牛、安、康、高、邓、吴、孙、杨、刘、巩、孟、董、冯、殷、郝、陶、顾、黄、庞、宫、韩、丁、柏、周、时、吕、樊、宁。
七郎院村的由来,据老人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常姓住户携七子(称郎)逃荒至此,当时此地有一寺院“智觉寺院”,常户在此傍寺建房形成院落,后逐步形成村落,起名借常姓七郎加智觉寺院的院字,故称“七郎院”。
七郎院村到前清已初具规模,而且景色宜人,据道光三年李峨所撰“七郎院记一文”所述:章丘古阳丘也,其东南十里许有村曰。七郎院者、土地肥沃、林木菁葱、实为聚族之区,览其风景、揆厥由来、援笔以记。翘首东陵、晓日初升、腾腾紫雾、百室相映、景胜于东也。西望绣水、浩浩不穷、斜阳夕照、楼台倒映、景胜于西也。南顾胡山、维石岩岩、气清天朗、遥映此间、景胜于南也。回首都城(绣惠)、郁郁葱葱、佳气所萃、王者之风,而近村之景、大水绕其院、小溪环其门、淙淙之声、潺潺之韵、古本荫翳、薪草鲜明、千红之发、万紫之开、可以供学士之採入其乡,鸡鸣狗吠、俨然青齐之遗风。
南进七郎院第一条南北大街称“观音街”,其街名源自于观音街南首有一座庙宇“观音庙”,其庙座南朝北,四面环水、荷莲环抱,南海观音端坐莲花面北,四面墙壁塑有各路护神兵将,此庙宇于文革中(年)被破坏拆除。
观音街东有古大门一座,挂门扁一块上书“望杏敦耕”,根据此扁的喻意此户原来应是一户农耕人家,大门除顶部改观外,其它均保留原始建筑模样,清末造筑。
七郎院村中心位置有祠堂一座“李氏宗祠”,此宗祠始建于前清光绪二年(年),距今已有年,该祠堂原有祠堂三间,供供奉先祖之用,民国十九年建西厢房四间、东厢房三间,同时由李氏大户李继忠、李宇恪捐资办义学“绣村学校”,东西厢房做教室,供李氏寒门学子就读。
此祠堂曾于民国三十一年修缮一次,祠内有碑文记载,解放后曾作为村会记室、民兵连、广播站、宣传队、图书室的办公地点至八十年代,后因年久失修坍塌,年村街谊李氏祖人捐资对其进行修复重建恢复原貌,使其焕然一新,现祠堂内有民国31年的石碑两座,记载着李氏祖人的徒迁史和建校史(义学),此碑刻于民国31年,有古柏(侧柏)一棵现已挂牌,已列入济南市保护树种。
七郎院李家胡同堂字号4家,有积善堂李文清,裕善堂李文江,五福堂李文萃,孝公堂李文翥。
李家胡同古楼,根据建筑结构和建材规格,应属清末时期的建筑年代不详,此楼原共有三座,前一座是一户姓栢的所建称“栢家楼”,后两座是大地主“裕善堂”堂主李文江所建,后来栢家家庭败落,将楼卖于李文江为业,现四座楼仅存一座保存完好,因房主迁居明水已无人居住。
七郎院村原有古水井七眼,称七眼井,七十年代前全村的饮用水均由七眼井提供,伴随压水机的使用,家家有了压水机井古井进入了退役时代,现在仅存的还有3眼仍在使用,其中一眼是泉子井,此泉无论干旱与涝常年流水不断,泉水清澈甘甜,是茶客们泡茶的上品。村委会为保护这一眼泉井,于年投资7万余元进行淘挖,开挖泄水道安装了不锈钢栏杆,建设泉水小广场,为村民们饮水、洗衣、夏季乘凉纳闲提供了好去处,现取名“幸福泉”。
解放后七郎院是兴办工副业最早的村庄,六十年代初就有了弹压花(棉花加工)、榨油、养蚕、抄纸、烧砖、烧石灰、利用水资源种植芦苇、养鱼、荒滩植树造林等产业,于一九六六年兴办工厂,时值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取名“五七工厂”,一盘红炉起家逐步发展到机械加工、机械制造,主要产品汽车配件20余种,印刷用铸字机、打字机,铸字机当时在全国属第三生产厂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七十年代初有工人余,年产值余万元,以工养农、以工促农,社员工值每10分工达到1.4元以上,名列全省首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七郎院的工业发展业绩,山东省委书记杨得志亲临指导工作,于一九七二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一盘红炉打出机械化”的荣誉称号。
为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开展百日农机大会战,攻坚生产型四轮拖拉机,一百天生产样机,当年生产拖拉机11辆,每生产队配备一辆,这些车辆在当时人推肩抬的年代解放劳动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特别是每年的黄河大堤修筑工程中突显了机械化的优势,每年都提前完成土方运输任务。
年开办学校印刷厂,当时[注册全省第二十七号]进行勤工俭学,减免学生的一切费用,所需一切学习用品由学校按需所供,随着资金的积累,将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于年动工建教学楼,历时一年半的时间,盖起了当时章丘唯一的一处能容纳十八个班的三层教学楼,优越的教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队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年争创了相公镇唯一的一所规范化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个体、私企业发展迅猛,现全村私有企业45家,产品有风机、法兰、汽车配件、塔机配件、印刷机配件等。
七郎院铁匠为逃生计,一部独轮车,一套打铁家什走南闯北,南至江淮、北到关东、风餐露宿,有时寄居于百姓家中,为老百姓锻打、修理农具,千辛万苦挣得几个聊聊无几的工钱用来养家糊口,解放后他们回到家乡,成为村内办企业的骨干,为七郎院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炒的沸沸扬扬的章丘铁锅,最早产于七郎院村六十年代,张金山师傅由天津学徒归乡,开始手工打制造铁锅(炒勺),其工艺从下料到成型完全手工,经过几万次捶打方得一成品,锅底亮如镜面,锤花似颗颗钻石闪烁镶嵌其中。现在七郎院厨师中还存有他的绝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