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
温暖
故事
情怀
传承,让中国元素更中国
好客山东更优秀的品质
工匠精神之传承
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一经开播,瞬间刷屏了咱们济南的朋友圈,济南元素再次彰显!来自章丘的特色手工铁锅,大放异彩!而我在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想拥有一口章丘的铁锅。
我前天晚上看了《舌尖3》第一集的第一感觉,就是想给家里的厨房买一口章丘生产的铁锅。
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这就是章丘铁锅的炼造过程。
手工铁锅的工艺分为热锻和冷锻。热锻,是在炉火中煅烧,反复捶打,直到最后烧红的铁块颜色纯净通透,最终打出锅的造型。
冷锻,在章丘铁锅制作程序里也尤为重要,它能在“三万六千锤“后,铁锅表面渐渐光滑而形成高密度的”物理涂层“,达到不粘锅的效果。但是这又是一道“难关”,新手一不小心锤下去锅都能锤飞。
美味的产生从来离不开专业的器用,有温度的器用是美食真正的摇篮,一口锅,万种味,这才是美食的标配!
每一口铁锅都刻着匠人的名字,每一片纹路都与众不同,每一件捶打的工具都在长年累月的捶打中成了艺术品,章丘铁锅的优秀值得更多人赏识。
说到铁匠,在过去,这项工作社会地位并不高,连娶媳妇也受到歧视,打铁生活也相当枯燥。而如今,在机械锅成消费主流的冲击下,老铁匠生活更是日益艰难。
现如今,济南一家公司带领着60多位手艺人传承着这项近百年的打铁手艺。其中,很多手艺人借此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态,有的甚至月入过万。
这家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带活了“同盛永”和臻三环”两个老字号。年年初,天猫出海对于章丘铁锅又是一个机遇,公司负责人冯全永和团队敢于抓住机会,把章丘铁锅顺势送入了海外华人圈,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据说,有的铁锅产品甚至供不应求,需要排队好几个月才能买上。
而现在,章丘铁锅火了,匠人的收入提高了,近百年的手艺传承了,这便是我们最愿意见到的结局……
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
据悉,在去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部摄制组导演、策划骆永红先生就到济南章丘区相公庄道河庄村调研章丘铁匠文化探寻铁锅与鲁菜之间的渊源。
在手工铁匠传承人牛祺圣大爷家中,骆导现场参观了打铁现场,了解了打铁流程,观赏了牛祺圣父子巧手打出的铁锅、铁水壶、铁牡丹、铁葫芦等精美的铁制工艺品,对手工打铁技艺赞不绝口。
牛祺圣大爷讲解铁锅打制技艺及铁锅优点
观看牛大爷示范打铁锅技艺
认真记录
观看成品铁锅
观赏铁勺、铁叉等工艺品,其中一扇铁打的葡萄叶栩栩如生,叶脉、形状与真实叶片无异,引来骆导及众人啧啧称赞。
观赏铁茶壶
观赏铁牡丹
牡丹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
“章丘铁匠”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打“章丘大葱”
仔细翻阅相关资料
“贵人录”留念
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3》总共有8期内容,主题分别为: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具体时间表如下:
19日晚开播的器具篇,主题为: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器具篇一开播,济南铁匠、章丘铁锅手艺、鲁菜齐上榜!
一、章丘铁锅手艺
两毫米的铁板,三万六千次锻打,成就了章丘传统打制手艺。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铁锅的好处,老师傅们重新集聚,在这个曾经的汉代冶铁技术中心,章丘铁锅手艺又复兴起来。
二、鲁菜:煎转黄花鱼,九转大肠
章丘手工打造的铁锅,不沾不黏。这一特性,助力了鲁菜独有的制作方法。
三、济南铁匠
在刀具介绍里,济南铁匠李士贞一家世代制刀,也榜上有名。
从2月20日起,《舌尖3》将陆续开播其他主题,减肥的小伙伴们一定守住啊~~
小吃主题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宴席主题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食养主题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赋予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讨论食养,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厨人主题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
点心主题
点心是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品类丰富、风味多变而著称。人们爱吃点心,是因为它们在美味之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点,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馈赠佳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
节气主题
天地万物,随四季更替,中国的农事劳动,也依循着大自然的韵律。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作和生活的一套独特系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时至今日,中国人持续以节气饮食安顿身心健康,顺天应时,在大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融合主题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东西交汇……独特的历史演进,始终是饮食文化融合与流变的重要推动力。的迁徙带来食物的更新,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当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的空前巨变。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
由于打制铁锅时的噪音太大,耳塞成为每个工人必备的劳保用品。
铁锅全部手工敲打制成,一口好锅要经过上万次的锤打。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摄
1月30日,在章丘龙山街道的一处院落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这里是冯全永的手工铁锅厂,26个铁匠师傅各自头顶白炽灯,戴着口罩和耳塞,手里的铁锤用力锤打在一口铁锅之上。
已“没落”几十年的章丘铁匠,在这处院落内展现“重生”之势,借力电商平台,他们的底气令人瞠目——一口手工铁锅,最高敢叫价元。
一定程度上,冯全永的这处院落,具有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章丘铁匠重回镜头前
从刚开始的三四个月卖出去一口,到后来一个月卖出去两三口,再到现在年销售量过万口,冯全永的手工铁锅店出人意料地火起来。他的“同盛永”手工铁锅甚至在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传奇”——叫价最高元/口。
年7月,冯全永带着铁匠师傅和他们三万六千锤打出来的铁锅去杭州,参加淘宝造物节,马云不仅带着联合国大使来到他的展位,还亲自演示打锅的动作,这让冯全永激动不已,他的章丘铁锅看似又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家,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口锅。”冯全永颇感自豪,他们的铁锅经过上万遍的手工锤打,上面的锤印会越来越细,直到看不见锤印摸不到锤坑,这才算是一口可以出售的成品锅。所以在他的手工铁锅店里,每口锅的纹理都独一无二。
冯全永标价最高的手工铁锅为元,是84岁的老铁匠王立芳打的,老人从16岁就开始打铁。“(这口锅)工艺和外形都沿用了百年前的制作工艺,锤打锻数在6万锤以上,仨月才能出一口,算是绝版了。”冯全永说。标价最高的这口锅也算是王立芳老师傅的收山之作,而在冯全永的淘宝店里,更多的是标价三四百元不等的平价锅。
谈起手工铁锅的意外火爆,冯全永说有些歪打正着,他此前既不是铁匠,也不是章丘人。年的一天,他偶然在馆驿街的一家厨具店花65块钱买到一口章丘手工铁锅,那口“发亮”的手工铁锅让他欢喜不已,并因此打起了手工铁锅的主意,“我上淘宝搜手工铁锅,结果一家都没有。”冯全永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商机。于是他兼职开起了网店,“有人买就去厨具店拿了发货”,慢慢地客户群越来越大,铁锅供不应求。
后来,冯全永干脆辞掉工作,赶赴章丘找寻铁匠,决定专心做锅卖锅。其间他拜了章丘闻名的铁匠吴克谦为师,吴家的老字号即是“同盛永”,到冯全永已是第六代传人。因为冯全永在电商平台上的推广售卖,曾经闻名的章丘铁匠也重新回到了媒体镜头前,他们手工打锅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并被广泛转载。
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令冯全永没想到的是,起初到章丘找寻铁匠并没有那么顺利。那些老铁匠们大多早已放下铁锤,不再打铁,有的铁匠师傅宁愿去给人看大门,每个月拿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也不愿意再出山打铁,“干伤了,给多少钱也不干了。”
要知道,章丘素有“铁匠之乡”之美誉,曾有“章丘铁匠遍天下”之说。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的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那时的人们用歌谣来描述章丘的打铁盛况。
时下,章丘的街头却已鲜见铁匠们的身影,只有在乡村逢集时,偶有一两个铁匠拿着锤子在街头“叮叮当当”敲打,为村民们修补断裂的农具。近日,在章丘的市集上,一位正在修补榔头的铁匠说,自己从15岁开始打铁,迄今为止已经干了有30年了,“以前忙,现在不行了。”该铁匠也说。
老话说,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早前,对众多铁匠来说,打铁是一种谋生技能。在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操作工具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年代,铁器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但随着机械化的进步,铁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章丘铁匠大军曾在改革中振兴,章丘农具一厂改建为章丘电机厂,章丘农具二厂扩建为章丘鼓风机厂,农具三厂组建成章丘皮革生产加工厂,农具四厂扩建为重型汽车配件厂,县级企业有60余家。此后,有关章丘铁匠的文字记载再难找寻。
“同盛永”延续至今据称也已有百年历史,其间学徒不少,但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冯全永对此深有体会,“要想做一个成品锅,至少得三四万锤,每个锤子的重量都有两三公斤。打铁极其枯燥乏味,很多铁匠师傅因天长日久打铁,早早地就耳聋耳背了。”
给这门手艺一个交代
缺少匠人,冯全永只能一遍遍地劝说那些老师傅们,“春种秋收农忙时可请假,月工资维持在元”,冯全永的诚意终于让他们重新拿起了锤子。
45岁的李有才就是冯全永劝说来的打铁师傅,他腿部有残疾,不能长时间走动,来冯全永这打锅之前一直辗转各地打工维持生计。“很知足。”李有才简短地说,说完又迅速挥起了手里的锤子。年纪最小的铁匠张明出生于年,由于家庭情况不大好,他早早就辍学出来打工,“刚开始坐不住,辞职了两次又都回来了,他妈特地来跟我说,从开始做这个后,他的性子沉稳多了。”冯全永说。
每年春节前,冯全永都会跟铁匠师傅们口头承诺新一年的合作。“虽然是口头承诺,但是也不能反悔”,这句话,是冯全永咬牙坚持说出的。其实他的手工铁锅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年,因受到网上冲压锅冒充手工铁锅的冲击——它们以低价迅速卷走客源,冯全永的“同盛永”手工铁锅店甚至一度濒临倒闭。
“最多的时候,压货压了价值50多万的锅,那时候真想砸锅卖铁。”当时冯全永把家里给他凑的买房首付款都拿来应急了。年,跌至低谷的冯全永开始找寻新的出路,他拿着自己攒下来的钱,背着锅,在各地寻找代运营公司和电商平台,并开始包装经营“同盛永”手工铁锅店,升级版的“臻三环”天猫旗舰店也正式上线。冯全永对铁锅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了铁锅的种类和样式,根据用户的需求锻打不同锤数的铁锅,就这样,他的店铺又开始重新走上正轨。
现在的冯全永,对手工铁锅充满了信心,他甚至还让匠人们在每口锅上都刻上各自的名字,“不仅是锅,更是一种匠人精神。”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拾回匠人们过去遗失的尊严。“曾经有俩外国人从我这买了两口锅,用着觉得好,就又从网上买了十几口送亲朋好友”,自家的手工铁锅走出了国门,这让冯全永颇感自豪。
同样自豪的还有王立芳,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打铁手艺在暮年之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给这门手艺一个交代了。”(本文来自头条号视频经典)
摄影旅行作家:斩云剑
《中国摄影师杂志社》驻鲁摄影记者。特约摄影师.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特约旅行作家.济南各大景区签约摄影师,照片多次发表在,拥有新浪微博
斩云剑、一点号、企鹅号、网易、头条、新浪十年旅游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