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世界古文化后李文化中国新石器文化
TUhjnbcbe - 2025/4/2 19:07:00
后李文化是目前山东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淄博临淄地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米处的台地上。该文化类型已发现的8处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分布范围东起淄河东岸,经邹平、章丘,西到济南市西部的长清,东西距离超过公里。其距离和时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在全国都较为罕见。的其实后李文化遗址上不仅仅有后李文化,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后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遗存。后李文化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年,这些人类生活的痕迹和佐证物经岁月的洗礼被层层叠压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后李文化”是后李文化遗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后李一期文化和后李二期文化。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陶窑等遗迹,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遗物。经过发掘的后李、西河、小荆山三处遗址,均发现后李文化的聚落。后李文化的后李官庄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骨角、蚌器。在文化性质上应属于北辛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新时期时代早期的遗址有房址、陶窑、灰坑、沟和墓葬等。西河遗址坐落在泰沂山脉西段主峰泰山北侧的山前平原上,位于章丘市龙山镇村西北约米处,东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米,发现于年。西河遗址中的后李文化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石、骨器。小荆山遗址位于章丘市刁镇茄庄村西南约米处,南依长白山西端的小荆山而得名,发现于年春。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和墓葬,难得的是发现了一处氏族墓地。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石骨、角、牙、蚌器。后李文化遗址发掘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还在于它把整个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提前了一大步,并最终连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料、实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考古学者一直把北辛一大汶口文化视为山东地区最早的文化,但是,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和骨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陶胎的质地与当时地层土的成分极为相似,只有极个别掺蚌壳和掺云母的现象,说明当时制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烧成火候较底,个别遇水即溃;陶色有红褐陶、红陶、灰褐陶和黑陶,红褐陶最多;陶器的纹饰简单,大部分仅见于器物的口部,种类有花边纹、附加泥条堆纹和少量绳纹;陶器的种类单调,主要为関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极少;器形有釜、钵、盆、罐、碗、盂、小口壶、实心陶支脚等。骨器有凿、匕等形状,其中的一件骨凿是将长骨劈开,两面略加修整,总体上呈长条状,横断面呈半圆形,长13.8厘米,宽2.5厘米。另见骨匕,用肩胛骨打磨而成,柄与首的交接处的两侧有弧状突出,首端成匙状,通体光滑,残长12.5厘米,宽4.4厘米,厚0.2厘米。后李文化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呈不规则圆形,由门道、地穴、柱洞组成,平面形状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灰坑主要有圆形和不规则形两大类,其中又有筒状和锅底状之分。陶窑仅在后李遗址发现一座,陶器的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种类单调,造型简单这一时期农业不仅很发明,而且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同时,渔猎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家畜饲养业已经出现;各种原始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建筑技术比较进步。后李文化的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口长2.15米,宽0.65米,深1米。有熟土二层台,没有发现葬具。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随葬的两件陶鼎,置于脚端左侧的二层台上。20世纪80年代末,后李文化遗址上的一座春秋时期大墓被发掘,里面埋藏着古车10辆、殉马35匹,是国内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殉车马坑,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依托这一考古成果在车马坑原址建立的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将考古现场与文物陈列融为一炉,向世人展示了“轮运三代五霸盛世,辐集九州七雄精英”的东方古车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中一处古韵十足、光彩照人的新景点。从总体上看,后李文化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创造财富也比较少,没有或很少有剩余财富。按世系划分的观点,后李文化无疑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在所有制形态上,这一时期则属于氏族所有的原始公有制阶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世界古文化后李文化中国新石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