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章丘铁锅从爆红到滞销,说明工匠精神已
TUhjnbcbe - 2025/4/12 23:21:0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3》,像催化剂一样催红了“章丘铁锅”。一时间销量暴涨,“洛阳纸贵,章丘无锅!”连我离家多年的舅舅,都打电话回来问姥姥家乡下旧宅子里的炒瓢还在不在,搞得我们这些不看《舌尖》的人误以为是老人家在锅里铸了金银宝贝,想到当初几块钱卖给收废品的后悔了好几分钟。

在舅舅的提示下,我看了《舌尖3》。“12道工序,18遍火候,度高温冶炼,次捶打……”小时候在农村确实见过铁匠打锅,但是我不相信他自己数过要捶打多少次。这个数字从何而来?1秒钟2次,次就是5个小时,铁匠还要吃喝拉撒,中午还要睡个午觉,累了还要休息一会儿,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做一口锅。这显然不是这个时代的效率。

据说当初“章丘铁锅”的天猫销量瞬间增加了倍,这得多为难那些铁匠师傅。

本身卖这个铁锅,也就是卖个情怀,谁曾想这些情怀被《舌尖3》一瞬间燃爆,幸福来得太突然,谁都想和它拥抱一下。于是整个章丘,制锅作坊遍地开花。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各种参差不齐的产品流入市场,被引爆的市场热情也像是一次爆炸一样瞬间熄灭。仅仅过去了不到4个月,章丘铁锅就已经开始滞销了。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品,曾经多年租房子的我,一直觉得宜家的锅是最好用的。轻便,不粘,价格还便宜。这是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恩赐。而“章丘铁锅”作为一个百年前工业水平下的日常生活用品,他现在和将来的历史低位,只能是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不可能再恢复以往的实用价值。跟着它一起走进博物馆的,还有所谓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说白了,就是做一件机械重复的事情,用经验而不是用数据把它做到极致。次捶打,靠的是工匠的经验。但这道工序交给机器去做,通过大数据计算,一定可以将捶打的频率、着力点、温度掌握的更好,而且机械臂对力度的掌握,也一定比工匠的手臂更准确。如果“章丘铁锅”继续热销,那这个机器很快就会被研制出来,这些制锅的工匠们很快就会失业,因为大家要的,是通过这种工序制作出来的铁锅,而不是谁来完成这道工序。工匠都失业了,“工匠精神”如何存在?

有人会说“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做的寿司就会比机器做的好啊。这个说法没错,不止小野二郎,现在仍然有不少工匠,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手工艺做的比机器要好。但他们和寿司之神一样,面临两个共同的问题:第一,他们的受众非常的小众,并不具备为了这一产品单独研发一个机器来取代工匠的市场价值;第二,并不是机器的水平达不到他们的工匠水平,只是技术发展还没到时候,汽车刚发明出来的时候跑的也没有马车快,电脑刚开始下围棋的时候也赢不了人类,等到有一天,大数据可以精确计算每个人独特的味蕾喜好的时候,机器做出来的每一个寿司,都将超过“寿司之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是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前建设美好家园所依赖的力量源泉。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近年的迅速发展却是得益于我们抛弃了“工匠精神”,将机械重复的劳动全部转交给机器去做。“工匠精神”现在之所以又被众人追捧,是因为它正在一步一步走进博物馆。在现代人的眼中,“工匠精神”就像是一个古代美女在认真的刺绣,我们忍不住要赞叹:“她绣工真好,绣出来的就像机器绣的一样!”

再仔细想想,当初想买“章丘铁锅”的原因,不也是因为它不粘、锅如明镜,手工锻造的竟然能和机器生产的不粘锅一样好用!最终又不买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它比机器锅重太多,还容易生锈?

1
查看完整版本: 章丘铁锅从爆红到滞销,说明工匠精神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