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把《舌尖》系列和灾难这个词划上等号。
在我们这个不论胖瘦,却人人都自诩吃货的国度,美食绝对是一等一的硬通货。
所以,当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之时,它的传播力与感染力都是摧枯拉朽级别的。
当年不知道多少人直接就着碳烤松茸、油焖冬笋等美食下饭。
看了会饿,恐怕是观众对一部美食纪录片最大的褒奖。
然而过了四年,如今的《舌尖3》非但失去那种看了咽唾沫的神奇功能,甚至让人想把那口攒了四年的唾沫给吐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截止目前,《舌尖3》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来到了史无前例的4.3分。
4.3分是什么概念?
大年初一上映的那么多电影中,评分最低的《西游记女儿国》都有4.7分,可见这回《舌尖3》确实是惹了众怒。
观众们如此愤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期望过高。
当然,这不能赖观众,谁让你前两季把大家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现在你砸了招牌,怪观众口味太刁?没有这种道理。
要知道,吃货是一个很偏执,也很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的核心诉求通常只有一个——好吃。
只要你能满足这点,那即便在其他方面做得差一点,多数人也不会揪着不放。
第一季之所以能那么成功,也是因为整个团队在拍摄之初想法单纯,就当做个美食节目了,啥好吃拍啥。
第二季因为火了嘛,一成标杆压力就大了,心思也多了一些,总想让观众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流着泪水。
比如第四季《家常》里学琴女孩和她妈妈的那顿红烧肉,我记得当时也被喷得狗血淋头,还有部分镜头的抄袭嫌疑...
总之,第二季里有那么多显而易见的瑕疵,但就因为它依然满足我前面说的那个诉求,所以大多数吃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是这第三季看到现在,竟然没有出现一样有记忆点的美食。
第一集谈器具,想法是好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几年不老谈什么“工匠精神”么?
于是锅、刀、灶、案、笼、坛悉数登场,一个个吹得神乎其技,仿佛用了这些器具你就化为厨神,天下美食尽在你手。
这不免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中华小当家》里,那些传说中的厨具,生怕下一秒这些坛子里蹿出一道金光,让我也见识见识什么叫“时间的味道”。
不过这一集的最大赢家还不是四川的泡菜坛子,而是章丘的铁锅。
瞅瞅这华丽的文案,
这炫酷的厨艺展示,
保证您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满满的都是电视购物的味道。
虽然简单粗暴,但广告效果是极好的,短短几十分钟锅就脱销了,订单排到了两年后...
整个第一集里,基本上太多没有食物的戏份,戏份最多的一道菜,是散发时光幽香的“金边白菜”。
就这还是沾了人家陕菜绝技“花打四门”的光,不然就只能看一看荞麦粑粑了...
我当然没有看不起荞麦粑粑的意思,只是这个色泽实在是无法勾起大家的食欲。
后面两集「小吃」和「家宴」,吃的倒是有了,但总是一闪而过。
有时候刚觉得有点美食节目的样子,马上又切到人身上去了。
要么食物干脆被油烟笼罩,
而像胡辣汤这样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居然连个特写都没有...
可能现场的各位摄像大哥拍摄的时候真的不饿,也可能里面出现的那些食物真的不好吃。
现在已经有不少路人起底片中的各种店家了,串串是成都圈内的媒体人推荐的;
河南特产的胡辣汤,非要跑杭州去拍,难道杭州人民没有自己的美食?现在搞得两头不讨好。
陕西著名小吃水盆羊肉,片中推荐的也没有想象的好吃;
煎饼果子更绝,被扒不正宗、不好吃也就罢了,
排队的人还贼多。
同时这两集里还出现了各种常识性错误,一些是历史错误,比如回坊是何时形成的?
一些是饮食文化上的错误,比如钵钵鸡、串串、麻辣烫不分...
说实话,类似的问题你不花时间真的搞不清楚啊!
只能说对中国人来说,吃,真的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在很多地方,美食就是一张名片,谁也不希望这张名片上出现错误,然后被别人拿着招摇过市。
可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舌尖3》最大的问题是出在技术或者专业度上,它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美食的热爱。
这一点在第三集已经能看见端倪,几乎整集都在介绍老武术家的传承,以及一些宗祠文化、乡村礼节。
请问这些跟美食有半毛钱关系吗?
到了第四集,导演终于把这种“重文化、轻美食”的画风推向了极致。
这一集讲的是养生,我们中国人向来就有食补的习惯,一旦生了个啥病,医生大多也会嘱咐几句关于饮食方面的禁忌。
但食补归食补,它最多只能起到个调养的作用,你好歹也尊重一下科学吧?
里面一碗煲给痛风老父亲喝的元气满满的鸡汤就把我给秀晕了。
随手百度痛风患者的饮食原则,都会出现这么一些禁忌:
更有人担心这样的做法让痛风病人看到了可咋办?
好吧,这些我都能够理解,毕竟老一辈传下来的“饮食观”、“养生观”已经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代人,陡然告诉他们这是错的,情感上难以接受。
可问题在于,你养生就养生,为啥要拍一个中医药的女大学生自制口红啊?
一大群人,不戴口罩和手套,坐在桌子这样瞎捣鼓,真的卫生吗?
我是不清楚这个所谓的“中药口红”有没有赞助拍摄(虽然网上能找到同款),
即便没有,就当是纯粹的自娱自乐,它与食物的关系也基本为零。那么它凭啥可以出现在中国最知名的美食纪录片?
仅仅是因为一句“从唇间到舌尖”的文案?
这口红是能清热解毒,还是能滋阴补阳啦?
到这里,我们能从《舌尖3》中看到食材与器具的缘分,能看到湖南十大碗的礼仪,能看到中国家宴的文化,以及那句直击心灵的“爱,就是最好的调味。”
可就是看不到食物本身。
美食当前,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考虑它的器具、礼仪、文化以及爱。
人们只会在乎它好不好吃!好不好吃!好不好吃!
从这个角度看,《舌尖3》拍得还不如那些泡面和快餐品牌的广告,起码人家是真的想勾起你的食欲,而不是爱。
这一点,希望节目组能够在制作下一季的时候谨记。
嗯,应该,还会有下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