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章丘铁锅走红之后章丘铁匠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TUhjnbcbe - 2025/5/10 15:28:00

“章丘已无铁锅!口存货秒光,传承人呼吁理性购买”“章丘铁锅爆红后的喜与忧: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章丘铁锅成名后:订单排到1年后 有铁匠外出躲避”……《舌尖3》播出之后,网络上关于章丘铁锅的搜索结果充斥着这样的新闻。从无人问津到爆红脱销,从有人翻墙入厂购锅到店铺发布“劝退声明”,章丘铁匠在十几天时间里经历了喜忧两重天。成为“网红”之后的章丘铁匠能否实现华丽转身,这是现代文明对这一古老行当的再一次考验。

“章丘铁匠生活习俗”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沉下心传承手工艺

不能砸了铁锅招牌

3月2日正值元宵佳节,章丘铁锅“同盛永”传承人之一刘紫木的家中座无虚席,前来拜访的客人和采访的媒体络绎不绝,刘紫木一边耐心回答着来访者的提问,一边还要应对不停打进来的电话。“洛阳纸贵,章丘无锅。”2月21日凌晨,在《舌尖3》刚刚播出没多久,刘紫木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今,他少了一丝无奈,多了一分从容。

“历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在《舌尖3》之后,这句由数字构成的本不好记忆的画外音,成了全国人民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流行体。回忆起那个凌晨,刘紫木至今心有余悸。除《舌尖3》播出当晚卖出的近口锅外,至今已有数十万口锅的订单砸向“同盛永”。其中,有一半订单来自海外。突如其来的庞大订单让厂里措手不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响彻整个车间,但即使加班加点,短时间内纯手工根本做不出这么多锅。

“手工的锅,都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我都没见过1万口手工铁锅长什么样,不能因为赚钱,就以次充好。”刘紫木深刻明白,章丘铁锅销量暴涨给手工艺制作带来了“春风”,但也暗含风险因素,经过厂里再三斟酌,为了保口碑和质量,章丘铁锅“同盛永”“臻三环”对外发出“劝退声明”,不再接受新订单。

“劝退声明”除了缓解订单压力之外,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为了让市场冷静,让消费者冷静,让假货“遁形”。“章丘铁锅是纯手工制品,铁匠师傅们无法短时间内完成海量订单,贪图速度将难保质量。”刘紫木知道,章丘铁锅不仅关系着铁匠师傅们的声誉,还关系着章丘乃至整个济南的口碑,他相信,“章丘无锅”的背后反映的并不是市场的慌乱,而恰恰是章丘铁匠对诚信的坚守。

“我家存的铁锅都被人一次性订购完了,现在手头只有几个半成品。”除了《舌尖3》中提到的“同盛永”“臻三环”,铁锅风波还席卷了老铁匠牛祺圣的铁匠铺。“我们家的铁锅订货单目前已经排到今年8月份了,估计再过两天就能预订到年底,年内就不愁销路了。”牛大伟说,这几天来家里订购铁锅等铁器的商户一直不断。“有的一下子要50口铁锅,也有要订做铲子、剪刀的,就连家里存了许久的铁锄头也被人买走了几个。”这样的销量是牛家祖祖辈辈的铁匠无法想象的,但是尽管订购量突然大增,牛大伟和父亲并没有给顾客涨价,“一直都是卖多块钱一个,用的材料还是原来的优质钢材。”牛祺圣也多次嘱咐儿子,“一天打制一口锅,传承老手工艺得沉下心,丝毫急不得,不能砸了章丘铁锅的招牌。”

不能“昙花一现”

非遗精神要发扬

“现在来馆里参观的人也增多了,把这两口锅放在馆里供大家参观,很多人就是冲这个铁锅来的。”在“铁锅热”之后,除了刘紫木的工厂和牛祺圣的铁匠铺,章丘区文化馆因为收藏了铁质工艺品石磨、石碾、章丘大葱而成了另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副馆长陈京波联系了“同盛永”的负责人,要来了两口铁锅,作为“章丘铁匠生活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品进行展览。

“铁锅热”再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到了人们眼前。早在年,“章丘铁匠生活习俗”就通过了山东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作为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陈京波参与了非遗申报的全过程。他至今记得,原本想用“锻造技术”来申报非遗,却因为铁匠难觅,而改成了用“章丘铁匠生活习俗”这一民俗项目来申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非遗工作的迫切性。

提到“章丘铁匠生活习俗”的申遗,就不得不提到为申遗提供了巨大参考价值的《章丘铁匠》这本书的作者明兆乙。80多岁的明兆乙老人年轻时也是一名铁匠,跑遍了长江以北的各个地方打跑铁。退休后,在章丘区史志办工作的老人记录并整理了章丘铁匠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为章丘铁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申遗需要大量资料,正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章丘铁匠的资料。”陈京波说。

在陈京波看来,申遗有两个初衷,一是把那些濒临灭绝的项目记载下来,等这些项目消失之后,能够将它复原,为后人呈现当时的状态,这也是非遗保护最大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一些项目申报非遗之后,能得到资金扶持,让它得以传承下去。“章丘区委对于章丘铁匠的定位就是,不能在‘舌尖’之后昙花一现,要让它真正得到发扬。”陈京波说。

制定行业标准

助力铁匠转型

一个行业要实现振兴,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实际上,在“铁锅热”之后,如何看待和理性思考这一现象,如何保护和引导好章丘铁匠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如何推动章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整个章丘努力思考的问题。为此,2月28日上午,区里专门召开了面向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工信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专委会、济南市质监局质量发展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济南市文联等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章丘道路。

“要把握好章丘铁锅爆红的时机,提高品牌意识”,“要坚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价值、科学设计品牌”……研讨会上,虽然专家们的表述各不相同,却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铁锅热”是章丘铁匠业重新焕发生机的机遇,而要想抓住这个机遇,实现“网红”之后的华丽转身,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铁匠熟知的道理。

而品牌的形成,又离不开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章丘铁锅行业标准正在制定,行业协会也即将成立,从安全、生产、质量等方面引导铁锅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打击冒牌产品。”章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刘祥勇介绍,目前章丘区境内通过工商局注册的铁匠铺有15家,没有注册的手工作坊在四五十家。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需要铁匠精神

铁匠,这个延绵千年的手艺行当,见证了中国辉煌的农耕文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原本辉煌的铁匠行业日渐没落。当捶打的声音止息,衰微的也是铁匠们的生命。

然而,随着互联网生发下的“铁锅热”的漩涡日劲,铁匠这个日渐冷清的行业却再次被卷到了舆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章丘铁锅走红之后章丘铁匠能否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