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12个区县党代会陆续闭幕。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梳理各区县党代会报告内容,探寻今后五年涉及文旅的宏伟蓝图,干货满满。
历下区:建设精致精细精美的“魅力之区”
未来五年,历下区将不断深化“双核引领、东西共进、两翼齐飞”战略,着力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奋力开创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在强省会建设中继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一轴”即“泉城路—解放路—解放东路”城市更新轴,连接明府城和中央商务区。坚持以两大核心区为带动,大力实施轴线两侧城市更新改造,挺起历下发展的“脊梁”。
“三区”之一的明府城片区将打造一批体现泉城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的高品质样板项目。
“多园”即在不断巩固壮大“明湖系”“丽山系”等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城市更新和产业规划,再策划打造一批符合省会中心城区特点的产业园区。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重点发展数字经济、5G应用、工业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业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省信创产业新高地。
大力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消费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档次。推动泉城路商圈向高端化迈进,打造全省最优夜间经济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步行商业街。建设“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中心,吸引国内优秀手造品牌入驻,举办中华传统工艺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打造山东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重大平台。
加快“创意+消费+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实体商业转型,鼓励智慧零售、网红经济、体验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业态发展,打造5处以上全国知名的商旅文创主题消费打卡地,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成为全省档次最高、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
建设“宜居宜业”新形象,建设4处以上“公园式”景观河道,新建一批花漾街区、口袋公园、街角公园,加快龙鼎滨水公园提升和8座山体修复,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历下区将通过一系列精细精致举措,打造整洁优美、宜居宜业城区环境,让市民推窗见绿、漫步进园,共享“花样生活”。
建设民族民俗民间的“文化名城”,构筑一流文创高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泉水文化、红色文化,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与科技、商贸、金融、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历下文创品牌和龙头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跻身全国前列,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焕发出时代光辉。
深化“书香历下·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建设,建立“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拓展群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市中区:打造“活力品质强区”
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提出七大任务。
高质量加快新型城市化,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水平。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好商埠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在整体风格、街巷类型、建筑形态等方面形成独特城市风貌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加快济南中央商埠区建设,坚持风貌特色延续和区域范围拓展。
高端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创新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加快筹建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线上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培育一批以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见长的新业态企业,打造商圈与街区互补、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格局。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依托南部山、河、林、泉、田等综合生态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批都市精致农业样板、乡村旅游精品。
槐荫区:打造“泉城文化艺术会客厅”
今后五年槐荫全区工作总体要求是:积极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西兴、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等历史性机遇,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担当“西兴”龙头、争做“中优”先锋,全力打造“齐鲁门户,医养之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槐荫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将实施“十大重点行动”,遵循人、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构建“两核三区、三纵三横”城市发展新布局。
在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智能制造产业区、乡村振兴生态区“三区”打造上,槐荫区将致力于实现一年起势、两年突破、三年崛起。
奋战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全面振兴泉城老商埠历史文脉。围绕“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建设规划,串联整合宏济堂、阜成信棉花行东记西记旧址、山东丰大银行旧址等文物资源,彰显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文化,打造集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特色商业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
奋战乡村振兴生态区,槐荫将奋战乡村振兴生态区,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槐荫篇章”。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沿黄最美村落,推动“七星九美十三香”29个村“串珠成链”连片打造,建设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特色风貌带;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第二批样板村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业兴人和的最美乡村。打造黄河标志性绿色生态走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黄河支流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实施重点河段和重要节点适度自然化、景观化改造,整合周边村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农庄、主题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发展城郊休闲、生态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打造“三横”发展带,以塑造“黄河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打造传承黄河文化、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沿黄旅游风情带;以生态化、景观化、智能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展强省会特色、融泉城风貌、显“西兴”魅力的经十路城市发展景观轴。
聚焦文化兴,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引领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相统一,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齐鲁黄河文化新高地,争做“文化济南”领头雁。倾力打造“泉城文化艺术会客厅”,全面提升“一院四馆”、印象济南、方特东方神画、时光艺术之城等文旅品牌全国影响力;深度挖掘槐荫区沿黄文化资源及时代价值,认真梳理槐荫区沿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状况,着力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上破题起势,推出一批槐荫黄河文化“打卡地”,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倾力做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保护,用足用好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资源,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丰富“齐鲁门户,医养之都”时代表达。倾力做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槐荫文化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艺术槐荫”建设,推动中国音乐小金钟古筝全国展演、中国歌剧节等大型全国性文艺活动在槐荫举办,充分利用中央音乐学院(济南)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率先启动图书馆总分馆全覆盖社会化运营,让“书香槐荫”融入群众生活,让槐荫不仅处处闻得见花香,还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聚焦生态兴,全力打造美丽泉城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美丽槐荫建设,争当“生态济南”排头兵。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实施辖区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和山体公园游园绿化提升行动,发挥黄河水、长江水、玉符河、小清河“四水融汇”生态优势,增强济西湿地、玉清湖、美里湖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功能,全面提升百里黄河风景区槐荫段建设标准,形成气韵贯通、和谐共生的大河、大湖、大湿地生态格局。
天桥区:构建“北田园、中产城、南文旅”发展格局
天桥区将聚焦构建北部现代田园魅力区、中部产城融合隆起区、南部文旅康养示范区的“北田园、中产城、南文旅”发展格局,扎实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北田园”,重点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发展单元,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打造“美丽、宜居、富裕”的田园魅力区。“中产城”,依托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桑梓店街道驻地片区的产业基础和建设基础,合理布局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提高开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全面推动园区拓宽发展空间、拉开发展框架、提升发展能级;积极推动桑梓店街道驻地片区导入现代服务产业、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现代综合服务区。“南文旅”,突出生态优先、多元融合、独具特色,深度挖掘黄河“水文化”和黄河标志性历史文化内涵,串联“黄河、湿地、花海、温泉、森林”等优质生态要素,导入医疗康养、大型文旅等支撑产业,打造南部文旅康养示范区。
历城区:全力打造文旅新地标
今后五年,历城区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锚定建设“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总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全力打造“东强主战场、中优增长极、南美新样板、北起协同区”;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深化“四个历城”建设,全力打造“科创承载地、智造隆起带、文化新地标、品质新高地、生态示范区”。
加快推动老城更新,构建“品质新高地”。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突出百年教堂建筑特色、百年山大学术氛围、闵子骞儒家文化底蕴,对具有历史特色的老旧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优化城市形象。聚力打造“全福河特色风貌带”。以全福河整治为切入点,遵循“生态、人本、环保”理念,依托河道水系串联周边区域节点,突出岸线整治、景观提升、功能重塑,全面提升水文调节、环境净化、休闲游憩功能,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滨水休闲连廊、城市科创走廊,让全福河蝶变为“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幸福河。依托三线七站地铁线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TOD经济、总部经济、亚文化消费等新兴业态,全力建设产城相融、现代时尚的“宜业宜居新家园”。
华山片区作为沿黄重要区域,要坚持“产城河”一体发展,依托“山、泉、河、湖、湿地”交相呼应的独特名片,以华山北片区为支撑,加快建设济南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等高端文旅项目。唐王街道作为千年古镇,要依托空港、小清河码头,围绕高端智慧农业、有机蔬菜和食材配送、文旅康养、小城镇建设等,加强项目策划,致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观光体验目的地。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策划打造文化旅游业集聚区。依托华山风景区、融创文旅城、德云文化广场等重要载体,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地标。依托“一部手机游山东”文旅平台,大力推介冶河、芦南、东泉、朱家庄等特色村落,鼓励发展农耕、采摘、民宿、红色教育等旅游新业态,构建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策划打造新型消费集聚区。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依托首创奥特莱斯、万虹广场等商业载体,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名品经济、智慧商店等,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塑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构建时尚消费新高地。
长清区:建设山水魅力中心城区
未来五年,长清将强力推进文化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医养康养活力区、中医中药特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智能制造先进区、科教产业融合区“七区联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山水魅力中心城区。
打造文化创新引领区。深入挖掘长清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大学城各高校先进文化的创新优势,发挥黄河文化、扁鹊文化、齐长城文化、孝文化、大峰山红色文化的滋养作用,放大历史名人和新时代下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普通人效应,为长清发展立心铸魂、笃志润德,让文化精髓贯穿长清发展全过程,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花园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长清打造成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河湖绕城、山水呼应的生态之城,为建设美丽泉城提供“长清样板”。
打造医养康养活力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医药资源,科学谋划大健康产业,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大、质量效益好的康养项目,全面构建以“康”为主体、“医”为支撑、“养”为特色、“健”为纽带、“游”为补充的现代康养产业新格局,加快建设市内首选、全省知名的医养康养活力名城,将医养康养打造成为长清的靓丽名片。
打造中医中药特色区。大力传承齐鲁中医文化,擦亮“扁鹊故里”金字招牌,发挥山东中医药大学带动作用,聚焦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中医药融合领域,扩大瓜蒌、丹参、蒲公英等优势品种规模,积极培育中医药养生、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努力建设全省中医药产业高地。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和生态良好的优势,按照“全领域、全产业、全要素”原则,引导旅游与文化、康养、农业、生态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做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四篇文章,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提高“山水长清、齐鲁仙境”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增量发展、带动崛起的主导产业。
章丘区:打造品牌靓的文旅名城
在未来的五年里,章丘区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东强区、当好省会创新发展龙头总目标,着力创优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市场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全力打造省会东部科创新城、智造高地、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康养福地。
打造品牌靓的文旅名城。坚持文化自信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实力壮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公平正义充分彰显,诚实守信成为自觉,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有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明水古城等项目效益凸显,齐鲁古道·文旅走廊魅力四射,形成文旅优势产业集群,到年,年接待旅客突破万人次,文旅总收入亿元以上。
济阳区:打造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
未来五年,济阳区将聚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消费中心、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共建共享和谐家园”,抢抓战略机遇,深入对接融合,努力在黄河以北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打造省会济南未来之城、希望之城。
畅流活水,擦亮水韵济阳城市名片。引大寺河活水入城,连接澄波湖、安澜湖、新元大街景观河、政务中心护城河及沿路水系,实现河湖贯通、渠系联通,畅流活水,营造水势,打造生机盎然的环城水系。高标准建设滨水公园、沿河绿道、水上小品,全力营造可漫步、可行船、有活力、有魅力的亲水空间。以徒骇河、大寺河、芦兰河等河流为重点,扎实推进河道系统治理,精心做好堤岸硬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魅力独具、特色鲜明的近水景观带、亲水休闲区,全力打造“天上地下互补、城里城外贯通、雨水中水回用”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养绿护绿,打造水绿交融的唯美空间。做美黄河绸带,突出滩区生态农业特色,提升堤顶道路建设等级,建设沿黄观光长廊和黄金线路,打造浑穆大气的城市外滩。做优城市绿芯,用好河湖相通、护城养城的天然优势,高标准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体现植物搭配和人文历史,构建五彩缤纷、四季常绿的城市景观。做靓田园节点,全面展现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的平原美景,深度嫁接孔子闻韶、农耕民俗的多元文化,重现济阳老八景,打造风光秀美的城市郊野。
莱芜区:提升城市归属感
未来五年,莱芜将构建主城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归属感。
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要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
拓展提升载体能级,雪野旅游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推动数字百果园等两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嬴秦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通与雪野旅游区的连接。
实施乡风文明提振工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重传统古村落保护,延续好乡村文脉,让全区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主两副三带多点”:莱芜“十四五”规划中全区城市空间格局的简称。“一主”即主城区,“两副”即口镇新城和雪野新城,“三带”即汶河、孝义河、青草河城市风貌带和龙马河经济隆起带、汇河自然景观带,“多点”即以各街镇驻地为中心,加快特色城镇建设。
钢城区: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
未来五年,钢城区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更新高质量、乡村振兴高质量、生态建设高质量等工作目标。重点是推动“”工作思路落细落实。“1”即聚焦一个目标,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东强战略智造先导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消费升级,推动餐饮住宿、文化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发展首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吸引更多人流、物流、消费流,打造消费高地。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工业游、红色游,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构建“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平阴县:谋划推进一批黄河文旅项目
未来五年,平阴县要实现“六个跨越”、建设现代平阴。通过实现“六个跨越”,让平阴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汇聚成开放、实力、康养、精致、魅力、幸福的现代平阴新画卷。
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并打造省会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实施锦水河西支、汇河、玉带河、浪溪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玫瑰湖等入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打造水系畅通、水体清澈、水景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开展黄河古村落保护与展示工程,谋划推进一批黄河文旅项目,贯通“女神一号”旅游路,打造国内首条女性主题旅游公路和休闲旅游打卡地。
打造省会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支持玫瑰企业研发拳头产品,实现玫瑰种植标准化、研发品种多元化、产品营销电商化,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竞争力较强的阿胶产业集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放大玫瑰、阿胶等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与康养深度融合。
推动玫瑰田园综合体、东阿古城、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策划打造东阿洪范休闲旅游度假区、玫瑰文旅康养区、黄河休闲旅游景观带,提升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商河县:打造特色鲜明的商河版黄河文化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立足再造一个“新商河”。
在深化开放合作方面,商河将承接海内外、对接京津冀、连接德滨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承接好产业转移,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康养目的地。引进落地康养产业龙头企业和引爆项目,破题“康养名县”建设,打造“健康商河”新名片。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历史文化,弘扬秧歌文化,打响温泉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商河版黄河文化,塑造县域文化软实力,建设魅力商河。
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寇建伟姚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