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浪魏仙
也许到现在,你还没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但是你一定看到过它的差评。
没错,今年春节,《舌尖3》的吐槽量远超春晚,被网友戏称“微商出身的”节目导演。
《舌尖》系列在豆瓣的评分,从第一季的9.3分狂跌至如今的4.7分,口碑崩盘。
攒了四年口水等来的第三部,看了前两集你会蒙圈,第三集会失望,第四集以后如果你还坚持看的话,你可能就是“看看它还能差成什么样”的心态了。
我们先来简单列举下,《舌尖3》中几处比较明显的槽点:
1、跑题:这两天有一口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章丘铁锅”卖脱销了,没错,全是节目组的功劳。可是猛然间会反应过来,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么?我们等了四年想吃的也不是一口锅吧?
当然,器是食物的载体,也是烹饪中的重要工具,你可以让我误以为这是介绍烹饪工具的纪录片,但是最后要用它给那个食物灵魂呢?然而却并没有特写介绍食物。舌尖上的铁锅,nice。
2、编造历史:没想到吧,一部美食纪录片,可以让了解历史的人忍不住出来说话了。在第二集《香》里,提到了西安的“回坊”,片中是这样说到:“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唐朝时便已形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
当晚就有微博网友来啪啪打脸了,指出“回坊”是90年代才出现的,而在唐代,这个地方则是“北院门”。有网友更加科普出完全相反的说法:回坊所在区域的真实历史是尚书省,唐朝官府办公的地方。
不仅如此,连一起介绍的美食水盆羊肉,也是一脸无辜。
3、微商的嫌疑、科学的质疑:在第四集《养》当中,片中人物自制中药口红片段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杀菌处理、安全性、三无原料某宝来源等等,简直是不想上快手的微商不是一个好导演!
还有关于对动物的识别上....
针对网友的一系列差评质疑,导演组的回应也可以说是相当霸气了。
令刀哥印象很深的两句话:“在题材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器具、宴席、食养和融合等主题,都是之前的纪录片和节目在美食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和“最终,基于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现令人谗言欲滴的美食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学术研讨,对中国菜肴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是创新,还是跑题和历史错误,自己心里没点数么?
剪辑方法的更新、故事线的增加或者交叉、视角切入的改变、观点的标新立异,这些方面你说有创新也就勉强算了,然而如今,披着一系列简单荒谬的误导或错误,甚至是远离了美食,空谈情怀,大言不惭的说即使冒险也要尝试的创新,正如网友所说“节目组对创新可能有什么误解”。节目组不走心做出来的节目,差评的结果,我们观众不背锅。
想想六年前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国》,那个还没燥热起来的初夏,多少人深夜盯着屏幕流口水,刀哥办公室里的好几个90后正好是那年高考,那时候的《舌尖》是他们少做一套练习题也要跑去看的电视节目。
但是,尽管《舌尖3》如此差评如潮,我却有点开心。不是什么幸灾乐祸,而是看到了观众对于纪录片认知与观赏的进步。
如果你感觉到《舌尖上的中国》之前,自己对商业纪录片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情。自央视年纪录片频道开播之后,中国纪录片的类型化商业纪录片的时代才真正到来,陈晓卿申报的《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开疆之作。
受《舌尖》系列的影响,我国纪录片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