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树功
在济南市章丘区中北部,长白山巍,漯河水秀。绿水青山环绕之中,有一船形的美丽古村落,这就是绣惠街道的茂李庄,坊间俗称大庄子人家。
茂李庄建村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磨柳庄。最早的几户村民分别姓张孙王三姓,也由外地迁来。他们在漯河边择高坡住下,因旁边有一个大水磨,四周有片柳树林,故取名磨柳庄。
元朝至正年间,李氏始祖李琛,带着老婆和四个孩子,从河北枣强迁来章丘。先流浪于明水塘子崖,后移至章丘老县城绣惠东关外草市。几经辗转,见城东三里外的磨柳庄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便决意落户而居。四个儿子分别叫文台、武台、龙台、安台,取“文武龙安“之意。文台和武台一直陪伴着父母。龙台和安台后来迁至南京居住,故南京现在也有个茂李庄。
自从李琛夫妻和文台武台两个儿子定居磨柳庄以后,如同那水丰草茂的漯河之水及绿野草木,李氏人丁也逐年兴旺起来。而随着岁月流失,其他姓氏只剩下了张姓一户人家。这时的磨柳庄,水磨和柳树尚存,但村名却悄悄地随着李氏家族的兴旺,演变为茂李庄了。
词典上,有关“茂”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草木旺盛,如茂盛、丰茂之貌。二是指有德有才,如茂士、茂才之人。无论哪种解释,茂李庄此名之意,即因氏族兴旺而始,又祈家族更加茂盛且品德高尚至伟矣。后来,茂李庄李姓竟高达村民99%的比例。庄子虽不大,但村落位置布局建筑均讲格局,且民风淳朴,积善行德,言循族训,行必有矩,颇受乡邻赞誉,慢慢地人们开始尊称茂李庄为大庄子人家了。
时光荏苒,岁月流至元朝末期,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时随母亲逃荒来到茂李庄。因无生计,朱元璋只好为李家放牛谋生。此时的李氏一族已成名门望族。由于年龄相仿,李氏三始祖李秉礼,也便有缘同朱元璋结为布衣之交。
有一年夏天,连阴45天,有三天连降暴雨。漯河水猛涨,波涛翻滚,水浪滔天,眼看就要淹到茂李庄了。有人急了,大喊:快到南门挡水呀!正当人们慌乱之际,朱元璋放牛回来,不紧不慢地说:慌什么,水进不了咱庄的。没看见茂李庄像条船吗?水涨船高呀!
朱元璋走出南门查看水势,见水边草丛中有一条扁担长的大水蛇正在翻滚。就指着那蛇斥道:你想干什么?想淹俺茂李庄吗?那蛇见到朱元璋便浑身发抖,三次把头抬高又落下,像是磕头一般。朱元璋大喝一声,还不快走!那蛇便匆匆而去,奇怪的是,漯河之水也随之哗哗地消退下去。
朱元璋放牛的荒坡上生长着一些酸枣树,章丘俚语叫“枳筋"。一种枳筋长直刺,另一种枳筋长弯刺。每次放牛的时候,朱元璋本来就破旧的衣服会被弯刺枳筋挂得更破,回家后母亲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补好,朱元璋好生心疼。
一次,弯刺枳筋又把他的衣服挂破了,气得朱元璋大骂:你们这些熊枳筋真不懂事,为什么长在这里?不知道俺在这儿放牛吗?明年统统长到东坡去。到了第二年春天,弯刺的枳筋果然全都枯死了,凡是发芽的全是直刺的。直到现在,茂李西坡的枳筋全是直刺的,而东坡的枳筋则是弯刺的。
老辈人说,朱元璋放牛累了的时候,就会躺在河边的一块大石板上睡觉。这块石板宽约1米半,长约2米,一端中间有个穿透的小圆洞。睡觉的时候,朱元璋就把牵牛的绳子通过这个圆洞拴在石板上。
中午放牛睡觉之时,也正是豆地里的蝈蝈起劲鸣叫的时候。吵得朱元璋实在睡不着,就对着豆地怒吼:别叫咧!再叫真(朕)就给你治罪啦!想叫的都到远远的东坡去。说来也怪,话音刚落,那蝈蝈的叫声也便戛然而止。到了明天中午再睡觉的时候,东坡一片蝈蝈声,而河边大石板的地方却寂静如夜,朱元璋便会酣睡不醒。
茂李庄老辈人还说,朱元璋睡觉时,仰面朝天,头枕一横杆,两臂平展,双脚叉开,形若一个“天”字。后来他当了皇上,人们才醒悟,原来他从小就是个天子哈!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一条小龙从这块大石板上腾空而起,朝着南京方向飞去。此时,朱元璋正在南京登基,礼乐高奏。有大臣奏,皇上为何择南京为吾大明之都?朱元璋曰:朕幼落难,曾受惠于章丘茂李庄李氏一族,且与三世祖结为布衣之交。始祖三子四子曾居南京,名字叫“龙台”和“安台”,朕以为此乃寓意南京是“龙安之台”也。朕之大明定都南京,岂非天意乎!众臣大悟,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氏二十一代孙,章丘市原人大副主任,史志专家李万百曾对这些传说研究后认为,李氏迁居茂李早于明朝立朝46年。朱元璋又是历史上少有的出身低贱的皇帝,幼年贫穷,也的确逃过荒要过饭,故传说是有一定合理成分的。
章丘历史上只产生过一个皇帝,即新朝皇帝王莽。章丘上千个村庄没有哪个村留下关于王莽的传说,其他历代皇帝也没听说驾临过什么村庄。只有茂李庄一个村子与皇帝有缘,盛传着各种版本不一的朱元璋的故事。这也许不是偶然的,似乎从一个方面佐证了茂李庄在历史上确实不凡。
在茂李庄的李氏祠堂右侧的院内,的确放置着一块大石板,上刻“卧龙榻”,这就是相传朱元璋放牛时睡觉的那块大石板。后人在石板上还刻有两首诗,虽难辨认,但留下的过往拓片字迹仍清晰可见。一首诗曰:“补天遗剩饱风尘,流落黉隈獭水滨。光武钓台休艳羡,牧人下榻有原因。”另一首诗则云:“弄笛归来待月明,脱蓑偃息像‘天’形。人龙飞舞石龙现,霖雨苍生颂太平。”这两首诗,把朱元璋在茂李庄的有关传说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头有尾。
后来,到了明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为感恩李氏一族,赐三始祖李秉礼公为“眀左正言谏义大夫”,享三品高官之福禄。
李氏后人在介绍这些故事的时候,似乎都有这样的感悟:明开皇择“龙安之台”定都南京,而李氏始祖长子次子取“文台”“武台”之名,应寓“文武之台”之意。那么,迁居章丘茂李的李氏一族,家族祈图兴旺,就要仰仗文武之道了。所谓“文”,即忠厚善良,积善成德,方能根深叶茂。所谓“武”,就是当民族和家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查阅茂李庄有关史料,真的发现载有不少“文武”张驰,茂盛旺族的故事。《章丘县志》载:该村有个名叫李曰甲的族人,有一年他的幼孙在大街上玩。茂李大街是通往老县城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行人和各种车辆自然较多。这时过来一辆马拉车,马突然受惊狂奔起来。李曰甲的幼孙躲闪不及,被车轮碾压,当场死亡。这可吓坏了赶车人,不知所措,跪求村人饶命。
李曰甲扶起外乡赶车人说:你也不是故意的,是俺没照看好小孩,快快起来,赶路去吧。这事被巡访的县官知道了,大赞道:幼孙被轧而死,却放轧人而去,李曰甲这是何等高尚之情操!如此李氏一族,岂有不茂之理乎?从此茂里庄大户人家的牌子叫得更响了。
有一年六月闹大水,老章丘县城东关漯河大桥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垮。县衙穷得没有资金修桥,东关大街又是县城的经济中心,人来车往,这可咋办?时任茂李庄长李秉璐二话不说,召集村人商量决定:集资建桥,一人一份,多者不限。全体村民踊跃捐款,有堂号的富户有的一下就捐一千两银子,其余穷点的也一户不落。没几天共捐两白银,远超工程预算。他们又修改了图纸,把桥加高加宽,两年后一座又高又大的东关桥建成了。
竣工那天,县长前去祝贺,当场宣布:这桥名字就叫茂李庄东关桥,任何官人和商贾百姓过桥,凡赶车的坐轿的必须一律下车,以示敬意。而茂李人例外,可以洋洋得意地坐着大车甩鞭而过。这下子可不得了啦,茂李的好名气太大了,传得太远了,十里八外的村庄无人不晓。
茂李人崇尚教育,出了不少人才。有为民申冤御批胜诉的近代名人李召南,政界要人李鹤卿,文化名人李惠源、李慕堂,茶叶精英李竹轩,丝绸奇才李童原,现代木匠李勇等,人才济济,不胜枚举。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对这帮子坏家伙,茂李人不客气了,开始讲武道了。为了保卫家乡,全村老少自动出工出钱,修筑了坚固的圩子围墙。族人李岱源时任庄长,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因排行老三,人称岱三爷。李岱源当庄长期间,兼任老章丘城东若干村庄联合会的会长,带领村民武装并联合城东村庄,打了三次漂亮的剿匪战,一度成为章丘县的传奇人物。
首先是激战一夜,采用关门打狗之战术,将来犯的一伙马贼或毙死或擒获,一举歼灭。随后乘胜出击,陆上潜伏,抓个“舌头”,摸清匪巢,突然奇袭,消灭了游弋于白云湖上的一股漂忽不定的水上土匪。最重要的一战,是抗击打退了当时势力最强,危害最甚,气焰最嚣张的章丘大土匪张鸣九部的进犯。当时的张匪,已经攻下章丘老县城,妄图继续东犯袭扰。扬言:“打下茂李庄,一路下东乡”。
李岱源动员全村村民,拿起刀枪,配合临县武装,联合城东诸村,以茂李村为前沿保垒,英勇抗击张匪。这段时间,茂李庄一千多口人的小庄竟住下两千多口子护庄人员,免费管吃管住,终于彻底粉碎了张匪图谋,保卫了茂李和老县城以东大片村庄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岱三爷和茂李庄再次名声大震,大庄子人家饮誉章丘县域内外。
九一八事变后,另一位保家卫国的传奇人物李俊载入李氏族谱的名人录。李俊(原名李庶湘),李始祖二十二代孙。14岁辍学打工,后闯关东。年参加抗联第四军二师,成为打鬼子的章丘籍第一人。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两次派往苏联学习军需和无线电技术。年4月回国,成为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电台技术负责人。周保中同杨靖宇、党中央甚至同共产国际的秘密联系,许多都是李俊亲自用电台发报的。同年11月,又随周保中到苏联野营集中学习。
年8月1日,抗联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该旅被苏联授予“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步兵独立特别旅”的番号,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成为苏军序列中唯一以中国人为主、朝鲜人参加的作战旅。在此期间,李俊同金日成相识并成为亲密战友。金日成任营长,李俊任排长。年8月随苏联红军对日宣战,打回中国东北。
解放战争时期,李俊参加辽沈战役、解放长春战役、平津战役,战功赫赫。年转业,先后任广东省委机要交通局局长,省委办公厅负责人,直至离休。年金日成访问中国时,专门给他带来两瓶朝鲜人参酒,可见二人友谊之深。年,李俊病逝,享年85岁。
这些故事,无论是美丽的传说,还是李氏家谱续诵或《章丘县志》记载的史料,都已经融入了世世代代李氏族人的血脉,成为不竭茂盛的动力和骄傲自豪的资本。
这些传奇的故事和传说,同样也都可以从肃穆威严的李氏祠堂找到渊源。几经修补的家谱和祠堂古朴庄重的建筑,甚至一草一木,都在娓娓道来李氏血脉流淌着的一个个久远却常讲常新的传奇故事。
祠堂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逾年历史。祠堂大门为三开间,有高台甬道直通过厅。过厅前植苍松翠柏,两侧各有一拱门与后院相通。拱门匾额刻“柱史遗迹”,“迪维前光”,“世德作求”,“紫满函关”。这是李氏族训家传和精神理念精华所在。后院则是五间祠堂,高悬“百世同堂”,这里是祭祖和教育后人的地方。
祠堂两侧拱门旁边,植有两棵龙爪古槐,枝干盘曲,宛如虬龙,直径达一米左右。树龄移植时已几百年了,至今近逾千载。年,被济南市林业局确认为济南市龙爪槐之冠。
据传,朱元璋在茂李庄当放牛娃时,同孩童常嬉戏于树下。朱经常爬上树端,盘坐其上,得意洋洋地大喊:我坐龙墩了!我坐龙墩了!说也奇怪,别的儿童却怎么也坐不上去。同样神奇的是,这两棵龙爪古槐,历经千年,至今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树冠若盖,枝叶密织,不管下多大雨,树下竟无一滴漏水。
千年龙爪古槐,成为李氏一族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传承着李氏家族优良的族训家风和传统。几年前,茂李庄又成立了公益事业小组,领导组织村民专做公益善事。他们义务修缮祠堂,重建圩子墙南门,新建茂李广场,植树种花绿化村庄环境……
每次公益活动,李氏后人都争先恐后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李万百和原章丘市副市长李信绩更是积极带头。他们没有忘记,茂李庄是根之所在,是永远不能忘却的生养的故乡。
章丘李氏血脉传承,旺族宏业万世一宗。根深才能叶茂。如今李氏已衍至第27代,族人也遍布章丘区域内外甚至诸多外省。每年祭祖之时,后人从四面八方聚来,人山人海。
现在的古村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大庄子人家茂李庄,正在走向更加茂盛的未来。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