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论道稷下当代田野研究的祛魅与多样化
TUhjnbcbe - 2025/6/21 22:49: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www.wangbawang.com/m/

联合网讯10月31日、11月1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杂志社、山东省民俗学会协办的“论道稷下·当代田野研究的祛魅与多样化”论暨“有温度的田野”学术工作坊第五期在南郊宾馆举行。来自文化部、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讨论。

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以“地方感的构成:近现代乡村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谈到:“基于对鲁中山区洼子村、胶东海滨院夼村、冀南平原前魏村等地的田野调查,认为地方感是村民基于‘自我中心观’的生活表达,并作为常识与所谓科学保持着微妙关系,由此成为影响地方社会运行的潜在力量,有助于以小见大地理解20世纪国家一统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

文化部研究员李松,以“‘田野’的学术边界”为题,深入阐述了相关学科知识生产的“生产资料”,田野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象,对这种生产资料的使用过程,常常被称为田野作业。本质上,田野作业的价值取向和温度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田野温度的“度量标准”和“度量单位”也一定是多元复杂的。

山东大学教刘铁梁,以“回到家乡的日常交流当中——民俗志研究的一个途径”为题,深入浅出地谈了自己的见解。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方李莉,从“人类学与艺术的‘真实’追求”,谈了从拟构的真实到客观的真实。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民,则从“生活史调查中的主体关系”谈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文化主位的视角,聚焦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两个主体在调查过程中的形成的交流互动关系,检视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达成共识或“视域融合”的过程,反思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先入之见,考察经验解释在主体间的转移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耿波,深入诠释了“流动时代的田野考察,并不是要求一个结论,而是发现其中若干种新关系。”中山大学王霄冰、陈科锦两位教授,以“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谈了“民俗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都是以民众群体及其所创造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经验性科学,认为,从人类学角度出发研究民族志文本的成果十分丰富,但专门研究民俗志之文体及叙事特征的论著却少之又少。这是民俗学长期以来缺乏学科本位意识且理论建设滞后所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博思,以“川菜厨房里的‘体验田野’”为题,阐述了田野方式的多种多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以正主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谈了“从文献考据到虚拟民族志”。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以“人与自然:夏乌的本土性之美”谈了夏乌村村民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季中扬,以“乡村里的‘同乡同业’——以宜兴潜洛村为例”,提出“同乡同业”,主要是指在城市工商业经济中,来自同一地区的人群经营相同的行业,利用同乡或同族关系建立商业网络,实现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与控制。

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以“‘劳作模式’概念的解释力”谈到“村落研究成果值得重视,而且仍然在继续,甚至在民俗志的写作中,出现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原先的田野作业方法和民俗志写作仍然可以作为主要的方式来从事村落研究。劳作模式是一个颇具价值的概念,所能解释的基本变化,可能还远远超过了我的经验和观察。

山东大学教授王加华,阐述了“冷、暖、热:多维度的田野与研究”。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朱振华,从“‘乡民艺术’:概念、范畴与反思——以鲁中三德范村“扮玩”活动为核心的讨论”展开探讨。

浙江农林大学讲师张帅,谈了“历史记忆:‘后城镇化’时代民俗学田野研究的新视角”。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张兴宇,以“新时期乡村田野作业中的知识生产:技术、关系与伦理”为题谈了自己的视角。

学术会议后,专家学者们到章丘区石匣村进行实地田野考察。(联合网记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道稷下当代田野研究的祛魅与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