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结束不久,咱们章丘的考生们是不是已经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呢?高考虽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却是目前最为公平有效的选拔手段。过去的学子们是如何考试的呢?
最近,小编了解到收藏爱好者王繁荣老师手里有几张清代的“老试卷”,今天咱们就一起见识见识,看看过去章丘考生的试卷是什么样的。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苗培
《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作者:苗培绣江书院院长
文章从《孟子》中选取一段,进行论述,类似于现在的论述题,文体为八股文。
李廷棨
李廷棨
(~),字戟门,号萼村,今埠村镇西鹅庄人。曾任广州知府、雷州知府、顺天府尹。
相信咱们章丘人对李廷棨都不陌生,在西鹅庄村现在还保留着李廷棨故居。这篇是清朝道光年间,李廷棨考取进士时所写的文章。李廷棨曾官至顺天府尹,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走上仕途之路。
王浦云
《山东乡试朱卷》,作者王浦云。
这篇朱卷是作者考上举人后,将文章和祖辈姓名、恩师姓名誊写,作为馈赠礼品分发赠送,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王繁荣老师告诉我们,虽然这些“试卷”看上去年代久远,但它们并不是当时真正的考卷。那这些试卷到底是什么来头?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章丘自古人杰地灵,人オ辈出,明清以来,在科举方面曾有“一门双进士,五里三进士”之说,可见文风之盛。我们在自豪于前人进士及第、荣登皇榜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前人在漫漫科考路上的艰辛与执着。相公庄街道巡检村就流传着“八十老翁去赶考”的真实故事。
八十老翁去赶考
故事的主人叫李大光,清乾隆年间生人,据巡检村民国年间编修的《李氏支谱》记载:(李大光)具聪明之质,敏达之オ,诵诗书过目不忘。但他文运不佳,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七十多岁,还是一个“老秀オ”,但仍逢考必去。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一般是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个举人,以显“皇恩浩荡”。果不其然,嘉庆癸西年,巡抚呈报礼部的名单批了下来,山东章丘的李大光因年事已高仍参加乡试被皇帝饮赐副贡,也就是副举人。(注,钦赐并不是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而是是皇帝在一大群名单上签个“知道了”就行,由当地官员通知本人,民间众多牌坊设立也是如此)。
举人在民间就有较高地位了,可免除差、徭,地方官要以礼相待,而且不受杖责,按说李大光也该满足,本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这位老人“然其志不衰也”,仍坚持不懈,非要考出个名堂来。“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哉?
于是行年八十的李大光仍披挂上阵,奋战考场。清朝的乡试要到省会济南去考,那时章丘与济南交通不便,李大光又年事已高,长途颠簸,亦可能考场紧张终于把老命也搭了进去,“行年八十竟以赴乡试而归葬乎!”我们在痛恨科举害人的同时,也对这位老者执着精神深表赞叹,就连他的后人在谈及此事也在家谱中感叹道:“世之君子勿以成败论英雄乎!”
王繁荣
王繁荣,年生于章丘明水街道浅井村一个耕读之家,现供职于明水街道办事处。业余时间从事章丘历史学习和研究,对章丘清末民初尤其是抗战历史尤感兴趣,出版了系列丛书《章丘文史拾遗》五辑和《藕花深处老明水》一本。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