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走进章丘博平,感受古色古香的建筑文化气息
TUhjnbcbe - 2021/7/17 8:29:00

4月26日,姜老师带领社团走进了章丘博平古村落,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进行了测绘。这一天,老师同学们热情高涨,从早晨一直工作到傍晚收工~相信也都是收获满满。

博平,古属齐地,春秋设博陵邑,汉初置博平县,有两千年置县史,年并入茌平县。史载:南北朝时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收复江淮广大地区,占据*河以东济南直至青州一带,此间,曾在章丘境内设置过很多寄置外地,远离实土的侨置县。其时,博平县即侨置于现属章丘市普集镇的博平村。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决意赴章丘寻古探幽,亲临其地,以期挖掘更多的史料并领略与博平有如此渊源的千年古村风采。行前,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博平县》载:“博平县,南朝(——)宋置,北齐省,故城在今山东省章丘县东南。”当时设博平侨置县时,尚无章丘县建制。另据《水经注》记载:“章丘之博平镇,在杨绪沟水东。”遗憾的是,我们的地方史志中,无论是旧有的《博平县志》,还是新编的《茌平县志》,对这一史实均无记载。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由于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避战乱,晋室皇族南渡长江,郡县官员、达官贵人以及部分百姓也随之南逃。东晋末年刘裕北伐,收复江淮间广大地区,东晋南朝*权利用侨置的方法,设立了众多寄置外地、远离实土的“侨置郡”和“侨置县”,以备扩大战果,进一步收复失地并应付、安置南北奔逃的难民移民。博平县县城即侨置于今章丘市普集镇博平村东南,即今博平村古村。

对门楼进行测绘

测绘院落平面

收工时合影

博平村还有几处这样的院落,不过都不如这一院落保存得如此完好。出李家街一号沿东侧胡同北行,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官道——东西北街。如今,这条大街已略显冷落,没有了往来不断的商贾,也没有了疾走如飞的骏马,剩下的只是一座座高大气派且见过世面的老门楼,在这个似乎默默无闻的小村里,见证过这里曾经的繁忙。这条东西北街宽约一丈二尺,长约六十丈。走进这条并不算长的老街,一个个古典高雅的门楼,会让你不停地驻足张望,让你看着下一个还惦记着那一个,如此流连忘返。总地看来,这些门楼都是青砖砌墙,青瓦覆顶,花瓦叠拼成的正脊在两端高高翘起。如此动感的设计,让大门楼既庄严肃穆又不失精巧。那诸多细部雕刻,更是平添一份雅致。这些门楼各有千秋。有的门枕石格外别致,雕花细腻,形象逼真;有的垂花木雕精美,保留完好;有的正脊上的吻兽设计独特,一尊尊螭吻翘首,一对对金鸡高歌……短短的老街上有十数个这样古典雅致的门楼,这在其他村落是难得一见的。行走在老街上,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那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古代博平。博平村位于章丘市绣惠镇东南三十里处。绣惠镇是古章丘县驻地,从东面的周村穿过章丘进入济南,博平村是必经之路。往来旱码头周村与济南之间的商贾,无不在此留下足迹,而这里也因其地理位置而逐渐繁华起来。一处处宅院,一座座高大门楼,一排排拴马桩,见证了当年这条官道上的繁忙。在东西北街东首,是博平村小学校园,校园里面藏着一组古建筑群,那是博平村的刘氏祠堂。刘氏祠堂正南面有一座式样独特的影壁。影壁下部为青石基座,中间是青砖垒砌的墙体,顶部则是青筒小瓦覆顶的歇山式结构。影壁正北面原是祠堂正门,已因修路而拆除。大门北面的过厅还保留着,祠堂过厅面阔五间,正中间是一条甬道,通往后院的祠堂。祠堂与过厅之间隔着一堵院墙,中间一座拱门。拱门两侧各有一扇圆形窗户,窗户中间是一块青石雕刻的“卍”隔扇。走进这个院落,里面杂草丛生,显然已很久没人光顾。最北面是祠堂正殿,两边是东西厢房。正殿面阔三间,前出厦。正殿的屋顶比两侧厢房高,正脊上有精美的缠枝花卉砖雕。博平村现有的古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至于博平侨置时的县衙和其时的其他建筑,已早已沉没于历史的烟海里。设侨置县时为博平县,设镇时称博平镇,不是县、镇驻地时叫博平(庄)村,博平,已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博平村寻古之行,也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章丘博平,感受古色古香的建筑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