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喜讯章丘多篇优秀作品和多位先进典型获省
TUhjnbcbe - 2022/1/2 22:10:00
北京扁平疣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自年12月16日至年3月20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开展“薪火永相传·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征文活动。章丘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共投稿以雕版、六博纹砖、一刀平五千、当卢、编钟等馆藏精品文物为题材的作品十余篇。篇篇涉及一件精品文物,篇篇讲述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组委会共收到社会各界投稿篇。经初审、复审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张丽萍《“雕版”的传奇故事》、王亮《王莽“金错刀”里的历史》分别荣获一等奖、优秀奖!

关于“薪火永相传·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获奖名单的公示

张丽萍《“雕版”的传奇故事》

以章丘区博物馆馆藏文物“雕版”为主题,讲述了清代辑佚大家马国翰与雕版的传奇故事及雕版的保存与收藏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雕刻艺术。

滑动查看全文

↓↓↓

“雕版”的传奇故事

今天,我要讲一个关于“雕版”的传奇故事。可能很多朋友会问,这雕版是哪个朝代的文物?它目前珍藏在哪儿呢?这些雕版上面都刻了些什么?它们背后又会有怎样传奇的故事呢?别着急,且听我慢慢讲来。

清代古籍木刻印刷雕版

这批清代古籍木刻印刷雕版,目前被珍藏在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内。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书籍的印刷,需要先将文字雕刻在木版上,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那这些木质版片我们称之为雕版。

这批雕版为什么说它珍贵呢?首先看看它的数量。这批雕版共有张,1万多页,涉及书籍多种,多卷,约计万字。而且这批雕版中有将近十种书目在现今存的我国各地的藏书中是没有印书的,其中像《尚书古文训》《尚书逸篇》等,《中国丛书编录》和《山东文献书目》中都没有录入。这些原版的发现,则有可能会填补这一空白。同时,一次性发现如此之多名家著作的原版,这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这批雕版对研究清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清代山东的印刷技术、印刷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被收录在年国家第五批珍贵古籍名录之中。而且雕版印刷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珍贵的文化特色,它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整理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为学术界提供珍贵且丰富的学术研究材料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这些雕版上的文字是谁来收集整理的呢?答案是原籍章丘三涧溪村的清代鼎鼎大名的学者马国翰先生。马国翰一生治学孜孜不倦,勤奋不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一直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藏书辑佚世界里,治学生涯精彩而辉煌。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治学的精神,都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作为一代辑佚大家,他为中国古代文献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一大批珍贵的雕版经历了那么多年,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尘封的历史,去探寻蕴含其中的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吧。

马国翰一生对藏书非常痴迷,尤其钟爱收藏古籍,中进士任县令后,其薪俸一大半用在购书上,其书斋玉函山房藏书达到了五六万卷。他生活的清朝乾隆至咸丰年代,汉学得到极大推崇。在如此学术风尚的影响带动之下,青年时代的马国翰渐渐地把辑佚当成一种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在丰富藏书的基础之上,他还把唐宋以前已经散亡、毁失的古书,细心地从多种著作的注释引文、从保留的相关文献的只言词组里挖掘出来,再加以考证,辨别其真伪,然后一字不漏的摘抄,并分门别类地汇纂起所辑出的数据来,尽可能地恢复古书的原貌。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古书辑佚是一项多么耗费精力和心力的巨大的工程啊!

年,马国翰自陕西知县任上辞职回到家乡,从此集中精力、专心辑佚,经常熬到深夜,有时做到入迷,甚至整夜无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马国翰终于在年基本完成了这一项浩大的工程——《玉函山房辑佚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辑佚书,搜罗丰富,卷帙浩繁,是一部空前绝后之辑佚巨著,也奠定了马国翰先生“清代辑佚第一家”的地位。

年,马国翰于陕西陇州知州任上,准备正式印刷《玉函山房辑佚书》。于是,他一边继续修订、补充,一边请人开雕《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版。与编辑佚书是一样的,雕刻书版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漫长而又艰辛,为此马国翰又是废寝忘食,秉烛达旦,逐版校对,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到年春,中间又历经了五个春秋,《玉函山房辑佚书》经、子二编的书版全部雕刻完毕了。但令人痛心的是,长时间艰苦地付出、巨大的压力,使马国翰的身体健康严重透支。年,马国翰先生不得不告病还乡,于年病逝,享年仅仅64岁。

当年马国翰先生去逝之后,正是山东捻*兴起之时。年前后捻*威胁济南府,与清*形成了对峙局面。马国翰夫人担心一旦战乱起来,雕版就很可能面临着被毁掉的危险,她深刻意识到这可是丈夫毕生的心血啊,所以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直交往非常密切的女儿家。刻不容缓,马夫人很快就在亲家章丘埠村镇西鹅庄的李廷棨“纫香草堂”边盖起了三间土坯房,中间设计上了“夹壁墙”,是的,从此,这“夹壁墙”就成了我们这批雕版的秘密藏身之处了。

李廷棨故居

夹壁墙

大家看,这就是当年的夹壁墙,雕版就在这老屋里平安沉睡了一百多年。这一老建筑前后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城镇化拆迁等诸多变迁都被保存了下来,本身也成了一部传奇。就这样,这批雕版在这传奇老屋里安安静静地逃过了战乱威胁,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直到年深秋,当时天天是阴雨天气,马国翰的第五世外孙李应顺担心老屋漏雨,便过去查看,他当时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雨水已经从塌裂的屋檐角渗入到了墙里面,墙角的土坯呢也已被撑裂了缝。眼看老屋已经不能保护这批传世珍宝了,李应顺和家人商量后,就把雕版从墙洞里全部取出来,经过全家白天歇夜里忙,一直忙碌了20多天,才将所有雕版搬运到了他们现在住的阁楼上,而这张雕版足足占了阁楼里一间半屋的空间。

这百年雕版取出来后,李应顺有欢喜更有担忧,欢喜的是雕版历经百年的沧桑仍然保存完好,担忧的是雕版取出后恐怕依靠个人的力量再也保存不了了。为更好地继续妥善保护这些传世雕版,李应顺好多天都睡不好觉,他心想:千万不能让这珍贵的文物毁到自己的手中啊!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只有把文物捐献给国家,对雕版才是最大的保护。其实在这期间,很多文物贩子都想高价收购了这批雕版,李应顺一家都没有动心,他们怀着温暖厚重的家国情怀,毅然决然地于年5月,把家中珍藏了多年的传奇雕版全部捐献给了章丘博物馆。

李应顺一家的这一善举,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各级新闻媒体报道了此消息后,在国内外的文博、图书、出版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了诸多古籍研究专家、藏书家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讯章丘多篇优秀作品和多位先进典型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