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从一个四村六街的小镇变成了今天拥有四环五海的大市,如果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回首来看滨州道路的话,最值得留下记忆印痕的,除了前面回忆的码堡路和张北公路,如果要选第三条的话,我想就应该是大坝了,当然现在城区这段叫做滨州*河大道。
有人说,这属于*河大堤,不能算是滨州的道路,但是你知道吗,滨州汽车站,也就是以前的北镇客运站,开通经营的第一条线路是北镇到济南,而这条线路走的正是*河大坝这条路。?一、
北镇,其实最初是个倚大清河码头而风生水起发展起来的小镇,即使是年*河夺大清河入海后,依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向河而生,延续着*河的航运交通。
如果不清楚历史,很多人看到现在*河的样子,本能的会认为*河里不可能进行船运,但其实七十年代以前,北镇的东西向运输靠的主要就是*河的船运。并且到了年的10月份,“鲁生”号*河客轮投入运营后,*河的货运和客运发展就更快捷了。当时客运航线就是从济南的洛口到北镇港,而从此北镇人去济南多了个选择方便多了,一张船票就可以解决。北镇港就在现在的十里荷塘南侧的*河边,这个港口当时是*河最下游的重要码头,直到七十年代北镇*河大桥建成后,同时由于*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及水量的调控,才随着水路运输的衰败而停止经营。
因此,五六十年代及以前历史上的北镇主要交通,可以简单理解为:南北是张义公路,东西是*河水运。二、从历史上来看,北镇可以被视为一个渡口要道和水运码头,但从来都不是一个陆路的交通枢纽。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北镇的行*级别一直太低,上面是滨县、还有武定府。
济南府会修到武定府的大路,武定府也会修到滨县的官道,而北镇连接的主要道路自然也就是去滨县和蒲台了,而这也正是张义公路在北镇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因为它是经过北镇并且到两地的唯一干道。
由此可以看出,很长一段时期内,北镇去济南的路其实是不方便的,一开始没有直达路。甚至到了七十年代末,北镇到济南的路,其中从北镇到清河镇这段还全是土路很难走,下雨天就更是直接不能走了。这时北镇去清河镇必须先去滨城再到惠民,然后绕惠民县城往南到清河镇,再向西去济南。等北镇到清河镇这段修通沥青路面,已经大约是八十年代的事了。因此七八十年代去济南,要不从*河北侧走土路到胡集到清河,再向西去济阳、或是从滨县到惠民绕远路好走些;要不就从*河南侧走张店到周村、或是走青城、邹平到章丘。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修通了滨郑线,也就是后来的国道,滨州才真正有了通畅向西去济南的正路。
而之所以北镇到济南的直通路修的晚,除了地委驻地搬迁前的北镇级别低联系少,我想另一个原因就是北镇到济南有*河航运作支撑的缘故。
三、年北镇客运站建好了,也就是后来的滨州汽车站,位于渤五*四路口的西北角。当时开通运营的第一条线路就是北镇到济南,而到了年才又开通了第二条,那就是北镇到张店。
这两条线路的开通都是跟道路有关。年北镇到济南还没有路,走的线路呢自然就是*河大坝。而年北镇到张店,正是因为张北公路在这一年开始进行了测量改线。
北镇在年的第一条客运线路济南到北镇,走的是大坝,其实这条线路全程是济南到利津的,中间路过北镇。而年滨郑线通车,全程是滨州到郑州,中间路过济南。此时,两条线路相隔已是近四十年,终于实现了北镇直达济南的同一个目标。四、
有一个名词叫做地缘*治学,简单说就是地理影响*治,历史上很多地方的兴衰都跟地理有关,从附近来说比如临清,作为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城市,就是随着京杭大运河而兴衰的。
同样来看,滨州曾经的地缘就是南边有一条*河和大坝,还有两条通往渡口的路。因此我们从张北公路、码堡路和*河大堤这三条路,来看一下北镇的发展也挺有意思。
前面说过,北镇最初其实是一个倚河而兴的地方,因此道旭渡口、码头渡口也就是成就张北公路和码堡路作为交通要道的根本原因,自然后来的两座*河大桥坐落于这两个渡口位置也不是偶然的,甚至可以认为国道和滨莱高速或者西外环,就是这两条路的翻版。而连接这一东一西两个渡口的就是*河大堤,也就是现在滨州的南外环,这也是我认为三条值得留下记忆道路的原因。
码堡路、张北公路与*河大堤?用地缘*治的角度来看,把这三条路与滨城连成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大市并继续围之扩展的的中心区域,也可以理解成滨州城区的基本盘。滨州市撤地设市是在年的12月揭的牌,但新市委市府中心行*办公区域选址和大市的城区规划,其实早在年4月份就开始并确定了,再以后就是滨州人最尊敬怀念的孙德汉书记从年开始,脚踏实地带领大家一步步把蓝图变成了现实,造就了我们今天城区的样子。五、
在当时的年上半年,新的市行*中心选址时曾有四个方案:一是张课家,而是杜店,三是小营,四是庞家。
?第一个方案是在原先新北镇的基础上向北发展,也就是以渤海五路以西的农校、北海这片做为城市中心。第二个方案是向西发展,自然也就是我们现在城区中心的样子。
第三个方案是向南跨河发展。
第四个方案,有点偏南感觉是个陪衬。
最终新市中心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也就是杜店方案,而靠近第一个方案的东侧也就成了后来滨城区发展的方向。但无论第一还是第二方案,市中心区域都在那三条路组成的框架内,当然了,后来东西向的国道、德龙烟铁路和东吕高速改变了北部地缘,包括现在的跨河发展,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六、
曾经的老北镇,由于*河和一条张北公路的交通而得以有存在感,又因为地委驻地的搬迁而得以发展。但后来*河的停运,只剩下一条张北公路,是撑不起一座城市的崛起的,所以那些年发展慢肯定有着交通的原因。
直到后来国道和滨莱、长深、东吕高速的建设,才真正有了腾飞的底气。现在回顾滨州的第一条客运路线和记忆中三条路的地缘变化,更是盼着沾临高速、京沪二线和济滨高铁尽快开通,那样将在交通上继续提升,让滨州成为一个交通节点城市,让以后的路越走越顺。
七、
1、年,滨州汽车站已经挪到*三渤五的东北角了,对面的郝家正在拆迁准备建帝都宾馆。
?向北看看车站和渤海五路?向南看看渤海五路?郝家
?2、年3月,大坝和看坝的屋子?3、.6,*四渤五西北角的北镇汽车站早挪走了,原址正在开发建设?4、.3滨州汽车站?5、,滨州汽车站?6、.5,建设中的*河四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