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国茂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年左右,是*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形成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因为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约年至年,持续时长年左右,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陕西省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共发现处。
经研究,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仰韶文化时期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墓葬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年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距今-年左右。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多年。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该古城遗址位于良渚遗址核心区的莫角山一带,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米,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墓葬遗址从出土的陶片和器物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作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墙意味着社会组织从自然村落迈入了等级社会。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为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鹿邑栾台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王油坊遗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龙山文化遗址首次发掘地为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此后在*河中下游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多处,发掘60多处。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龙山文化的确认,使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
古史中的尧舜禹时代,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相对应。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早是在年发掘滕县岗上村遗址以及、年发掘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发现的,但对其文化性质曾长期认作为龙山文化。直至、年发掘曲阜西夏侯遗址,发现了其早于龙山文化的层位关系之后,才于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大汶口文化以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大汶口文化遗存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同*河流域其它原始文化一样,主要种植的是粟。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砂质陶火候较低,陶器种类不多,造型简单。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烧制出火候较高的灰白色陶器;器类增多。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件陶器。大汶口文化时期制石、制玉业较发达。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中期以后,选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器类、器型增多。此时出现了系列工具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这也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可能是文字刻文,可以认为刻符拓片它是已发现的较早的汉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刻符,是表达有明确意义的刻符,形、义一目了然,绝非普通的刻符。
尧舜古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年6月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发现了尧舜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民族国家起源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完全被考古证实为真正历史。
经发掘,陶寺尧舜古城公元前年左右,距今多年,古城范围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完全具备都城的基本要素。出土的一件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一处半圆形遗迹,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
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丰厚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出现了青铜器和疑似文字及都城,构成文明的要素似乎一应俱全。
尧舜时期古城遗址发现前,这里曾发现过上万座四千多年前的古墓,挖掘出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还在陶片上发现了“文化”的“文”字。
以上事实无一不是对“疑古派”的反讽。
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先生年出版的《走出疑古时代》一书,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在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学勤先生作序的《舜帝之谜》一书中,恳切地将舜帝称之为“虞舜古国”的皇帝,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山西尧舜时代襄汾陶寺尧舜古城遗址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史学界公认的国家起源的三大标志———文字、金属器、城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尧舜时代的历史呢?
作为当代舜文化研究的执着者,本人数十年来不改初衷,把研究、传播舜文化当作终极目标,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写了数百万计的论文、史学专著和文学作品。其在年由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的《舜帝之谜》,正如出版社在对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说:该书是国内研究舜帝生平、思想、文化及其对后世影响最为全面、系统的史学专著,对舜帝的生平、思想、影响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探讨、研究。《舜帝之谜》以史为据,言之确确。为生动感人起见,虽然也采用了一些传说故事,但是与各种史籍所记载的舜帝其人其事其行为规律原则上都是一致的。
我在最早见诸报端连载的《舜帝百问》与史学专著《舜帝之谜》以及在数十篇论文的基础上撰写的《舜帝释疑——问》,仍然保持了融史实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远古时代历史陌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努力向读者介绍中国远古历史,认真解惑释疑,调动起对人文始祖舜帝和舜文化的尊崇情怀,增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忱。尽管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但是整体来说对于上古历史的研究的抛砖引玉作用与普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尧、舜、禹,史载历历,触手可及。我们只要以史为据,又研又究,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舜帝。
断代史的成果已经解决了大禹为始创建的夏王朝的历史,对于禅位于禹,与禹几近同时代的尧、舜时代的研究就不是难事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要叶公好龙,也万万不能故弄玄虚故作高深,重犯“疑古”错误。
原创作者简介:郑国茂(舜文化专家),舜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舜德载福》总编兼主编、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外籍院士、中华道德文化源流研究学者、世界舜文化研究联合会执行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舜福文化专委会会长、全国首个舜文化研究会——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