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皋村隶属于章丘枣园街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北邻有名的桃花山,南临河南山,东靠巴漏河,有山有水,美不胜收。
据史料记载:明初,李姓由枣强迁来西巴漏河畔建村,村东地势较高多乱石,“皋”字在字书中做水边解,因此取村名为石皋。“石皋庄”的“皋”字是依山傍水的意思,“石”是石头众多的意思。巴漏河中有大石头湾、滴水湾、曹家湾,三大巨石像小岛般耸立在巴漏河中。每至夏季多雨,滴水湾的滴水声声声清脆悦耳,“石皋庄”更是充满诗情画意。
石皋村的主要姓氏就是王、李、魏三大姓,还有冯、鹿、赵、阎、孙、杨、白、于、马、孟、刘、胡、郭、张、常等姓氏。现全村人口是人,面积8.9公顷。历史上主要有:王家胡同,李家胡同、魏家胡同,其中王家胡同比较气派,该胡同住的全是王姓人家,胡同南头有前大门,北头有后门,前大门里路东是“王家祠堂”,王氏家谱都存在其中。
桃花山与山神庙
桃花山常年风景秀美,山上有一十分壮观的古刹“山神庙”,顺着蜿蜒的山路到山顶,分南北两个院。南面便是大庙,“山神庙”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进去以后,有一高高的东房,数十级的台阶,把这一古刹衬托得威严肃穆。刹内有多座神像。庙宇下面,两边各有一颗高耸入云的古柏,树干两人难以合抱,树上缠绕着胳膊粗的藤萝。据老人讲,此庙解放前曾有姑子、和尚伺候。庙门往北不远是一两扇圈门的跨院,院中大门两侧各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石狮。院里长满了红白两色丁香花树,枝叶繁茂,香味扑鼻。后院听说是万辛村名士李炎亮捐赠的学堂。
山上众多古柏遮天蔽日,风过时则有朔风吹、林涛吼之势……当年每逢九月初九,都承办庙会,聘戏班唱戏,各种卖小吃的,扮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奔涌而至,大闺女、小媳妇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看戏,品尝小吃,热闹非凡。
村名刻石
村西头有一高大影壁上书“石皋庄”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再向东来,有一“土地庙”,紧邻的是一古式高台大门,匾额“城隍庙”,庙东是一学校,庙前有一大湾,周围有石头栏杆,湾中有两棵大柳树。再往东走到了街中心,有一小庙叫“关爷庙”。
名人轶事
史料记载:村中历史上曾出过三位名人,王姓两位,李姓一位。
王国钦枣园石皋人,郡庠生(秀才)国钦君庠生肆业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宣统三年毕业显优等生照章奖师范科举人以部司条分部补用人民国历尧本县高等小学校校长,第七中学校校学监。
王国勋云骑尉于世职花翎都司衔抚标庄*候补守备,后率从乡勇与匪患激战,战死于该村,投胎武将*。配张氏马氏诰封淑人。
李兆阶清末秀才,解放后曾被人民*府纳为*协委员,*府每年都送书报,*刊供其学习,直至去世。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整平土地,修建自来水,规划新村改造,把过去的小街小巷改造成道路横平竖直,房屋排排成行的新式农村格局。以生态设计为准则,利用场地内农田资源,以花果为媒,结合场地现状,选取观赏、经济可食用的种类,利用村落风貌结合生态观光功能,营造花香果巷的村庄意境。
还大抓水利建设,引朱各务村甘甜的清泉水到石皋每户人家。现在,整洁宽阔的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花坛里姹紫嫣红。并建设了健身广场和阅览室,村民们闲暇、疑惑,可以到阅览室学习,查阅有关资料。
炎炎夏日,村民们在花丛树木中打扑克,下象棋、聊天。每到夜幕降临,妇女们在彩灯闪熠的健身广场上翩翩起舞,或尽情高歌,歌声嘹亮,气氛热烈。处处显示着“美丽乡村”的魅力。(图文/孙廷华孙继广王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