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早晨七点多,鸟声啁啾,空气清新,晨曦洒在石屋、石墙、石头台阶上,朵朵金菊绽放在路边、墙角,王怡聪像往常一样,起床后在院内刷牙、洗脸……
“第一次来到石子口村,我就不想走了。”洗漱完毕,王怡聪出门下山上班,“这里的爷爷奶奶都很和善、热情,我感觉很有安全感。”
图
王怡聪爱上了在村里的生活。
王怡聪是位90后,在村里的院耕·时养山居乡村生活美学综合体工作两年多了,和她一起上班的七八个小伙伴也都是90后。安排游客吃饭、住宿,陪着孩子们做陶艺、学油画、游齐长城、体验农耕,参与举办齐长城文化节、各类摄影展、篝火晚会……在陪伴来客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她自己也过得充满而饱满。
石子口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最南端,属文祖街道,因三面环山,只有东面有个出口,故名“石子口村”。村里到处是成片的石屋、石墙、石巷。
“5年前,石子口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支部书记王化伟介绍,“现在,我们村成了网红村,年均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集体收入每年60万元,村民人均一年也挣3万多元。”
变化如此巨大,是因盘活了绿水青山和独特的文化资源。石子口村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5%,村内保留了众多数百年的石头房子,村南有齐长城保护最为完好的一段。
“盘活这些资源,靠的是人才。”王化伟说,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石子口村的办法是,“请高人上山,引青年人进村,促村里人发展”。
石子口村请上山的第一位高人,就是院耕乡村生活美学综合体创始人孙同山。
图
一大早,孙同山就下山准备工作。
图
王化伟(右)和孙同山商量村里的事儿。
孙同山是位80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我们通过民宿来运营乡村,让乡村生活美起来。”孙同山说,他和创业团队在济南周边找了一年多,年找到石子口村。“石子口村,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老石头房子特别多,而且相对比较成片区,适合打造精品民宿。”
“你看从省道下来到咱进村的路,两边那么多墓碑和坟地,人家怎么发展民宿?”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青年人来创业,咱无论如何得留住。”王化伟和村两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清理平整了进村路两侧的土地,从而争取到多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进村路宽敞了,路两侧栽上了树种上了花,村里安装了50多盏路灯,房前屋后的“三大堆”也不见了。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孙同山看到村里和*府满满的诚意。他带领团队甩开膀子干起来,一口气流转了村内40多套石头房子,清理丛生的野草、修缮闲置空房、完善基础设施、内外装修设计,打造出一套适配于乡村旅游的高端民宿——院耕·时养山居美学综合体。
图
民宿一条街指示牌。
图
民宿一条街。
综合体以24节气为主题,打造了24个精品民宿院子,每个院子一个节气一个主题一个特色,与小山村完美融合在一起。
图
打造好的民宿小院,均以24节气命名,这是小满。
院耕·时养山居美学综合体的诞生,好似给石子口村打开了吸引游客和人才的闸门。
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齐长城文化专家胡德定提出举办齐长城文化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导演、艺术家李凝将现代艺术引到石子口;山东新闻大厦总经理支英珉建议乡村民宿管理标准化并对日常运营提出具体指导……被请上山的“高人”不但给石子口村发展出谋划策,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石子口村的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涵盖了食、宿、创、乐、耕、学、养等七大元素近10个行业。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青年人。为引青年人进村,石子口和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近10所高校合作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或校友之家。来自不同学校的青年人前后来到村里,开起餐厅、艺术小院、陶艺体验、木工坊等;王怡聪等七八个人则成为孙同山的公司员工。
图
孙同山和创业伙伴在一起。
村庄在发展,村民的素质也必须提升。年,石子口村建起全区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请专家定期来讲*的*策、惠民措施、传统文化;以“诗画文祖”志愿服务队为骨干,建起6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年为节庆、游客、村庄开展志愿服务等多次。
石子口的名气大了,回村创业的村民也多起来。毕雪连、毕雪玉姐妹俩开起村里第二家民宿“花悦谷”,毕玉刚、毕思东都带媳妇回来开起农家乐,毕思武则做了一家儿童乐园……
“以前,光知道俺石子口穷,现在俺为俺村骄傲。”在村广场走廊卖山货的村民王希翠说,“你看俺村各处都收拾得多干净、多好看,好看得每天这么多人来村里。”
图
王希翠在串从山上采摘的山货。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魏新美通讯员解裕燕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