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朱家峪
朱家峪,典型的中国北方地区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名符其实的“齐鲁第一村”。它位于南麻东南4.5公里处,太平顶的北坡,马连山西麓,以朱姓为主,属山岭地带。
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年以上。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余处。
主要景点有:圣水灵泉、立交古桥、危阁连云、文峰独秀、关帝小庙、朱氏家祠、女子学堂、坛井七折、民俗博物馆、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等。
章丘三德范村
章丘文祖镇有一古村,叫三德范村。它年代久远,可追溯到西周;它古迹众多、奇人众多、不解之谜和传奇故事众多,而且村民们还编了一本庄志。
三德范的历史年代是个谜,村里还保留下了一些谜一样的古建筑和老街巷。玄帝阁,是村里现存的重要古迹之一。玄帝阁到底建于何年、何人所建均不得知。唯一的记载便是玄帝阁外太平门前的那方石碑。石碑是雍正七年(年)重修玄帝阁时所立,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
除玄帝阁以外,禹王庙、关帝庙和龙王庙,禹王庙始建年代不详,约为清朝康熙年间。现在山门两侧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乾隆五十七年重修禹王庙时所立,另一块是道光二十三年重修禹王庙时所立。关帝庙和龙王庙这两座庙宇只剩下残址。
章丘旧*村
旧*是山东章丘北部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汉武帝时称猇城。东汉时改城为县,属济南郡;南北朝时,为高唐县。隋开皇年间又改高唐县为章丘县。到宋朝景德年间,“移县北置清平*,后废清平*置*使”(《章丘县志》)。从此称旧清平*镇,简称旧*镇。
旧*除了其历史悠久之外,主要有三大特点:经济上富甲一方、*事上有独立武装、文化上儒教兴村。
孟氏故居在章丘市明水镇北20公里处的旧*村。旧*为清平*遗址。明洪武三年(),孟氏从河北枣强迁居旧*,始为商贸小户,到清末民初商业经营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旧*盂氏已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楼房成片,鳞次柿比,祥字号足迹全国。
长清区老方峪村
方峪古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大峰山齐长城西南的一个山峪内,是长清有名的“石头村”,这个位于齐长城最西端山峪里的古村落已经有年左右的历史。
村口路旁紧贴墙根处立有一通石碑,碑文为《重修观音五圣堂》,碑文字迹大都模糊难辨,落款有“大清康熙八年,邑人王耀撰”字样,由此可知碑立于清康熙年间。
据了解,《老保》、《大寒小寒》、《法官老张轶事》等电影摄制组都在这里取景拍摄过。古村中的建筑、街道等基本保留完好,还有五圣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遗迹。最重要的是这里把明清时期的那种旧时风韵保留下来了,这是最难得的。
长清区岚峪村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的孝堂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保存有一座石祠,因而自从南北朝以来此山即因此而著称于世。巫山也因石祠而更名为“孝堂山”。孝子堂是东汉初年(约公元一世纪)的孝子郭巨的墓祠,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祠内还保存着许多汉唐以来的游人题记,其中最早的是东汉永建四年(年)和永康元年(年)二则题记。在石祠山墙外侧刻有北齐陇东王的《感孝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
郭巨墓祠由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从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其著作《金石录》以来,后代又多次被著录,但是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却仍是千古之谜,至今仍众说纷纭。
济南历城区黑龙峪村
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黑龙峪村形成于明代末年,因位于黑龙寨山峪内而得名。沿公路旁边一条青石板路走进老村,一座拱型的石门便赫然入目,这算得上是黑龙峪村的标志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阁子门”。它是原来村子圩子墙上的一处城门,相当于村落的大门,主要是用以抵御山匪和盗贼。
穿过阁子门,即可看到路边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村中现有古槐树两棵,据说这棵老树从建村的时候就有了,据此推算的话,古槐至少已有年以上了。
阁子门的北面不远处有一座独门小院,这里就是黑龙峪的观音堂,现已整修一新为观音禅寺。寺内观音殿很有特点,一般的观音殿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座却恰恰相反,是坐南朝北,属于典型的“倒坐观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