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舌尖上的中国3》第一集中,话题很快引入到烹饪美食的工具:铁锅,章丘铁锅。一时间,“天下锅贵”!随之,章丘的铁匠习俗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omei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章丘铁锅历经多年一直走到了今天,也自然有它的道理。
章丘铁锅成品道理在于常理和章丘的地域特殊性。所谓常理,类似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也就是打铁业的自身优势;特殊性则在于章丘打铁的传统和技艺的持续传承。打铁这一行当,虽说是辛苦了些,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却离不开它。在人员上,不用什么文化和高深技能,人数不用多,三人就能足够组建一个小“团队”,也就是最基本的劳动单元。当然,抡大锤的那位一定是要身强力壮,不惜力气;无甚牵挂,能靠在炉上(‘’坐炉‘’)或能长时间出远门(‘’行炉‘’)。至于家庭小作坊,条件就不能太强求了,至少也要两人。至于设备,只需一辆独轮小车,上载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三把钳子和一大一小两把锤,废铁和煤也不难找。场地更是没有什么讲究,因陋就简就可以就地盘炉,锤子一响就有生意可做。铁匠做饭不用专门炉灶,加夜工不用照明,有道是“南京到北京,打铁不点灯”。技艺世代相传,铁匠子弟遍天下。说到章丘的打铁,那就是一部流动着的历史和一种厚重的承载。据考古发现,我国先民从春秋时期开始用铁,到春秋晚期已经采用了鼓风橐增高炉温的冶铁技术。到春秋末叶,铁工具数量较前增多。章丘先民也正是在春秋初期开始使用铁质农具,不但一点儿也没有落后,反而走在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前列。铁质农具的兴起和使用,带动了矿石采掘的迅猛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成了铸、锻行业的产生。从春秋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到西汉时期,冶铁作坊多、规模大,不仅已经能够生产铁制兵器,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在汉武帝时期,为增加中央*府的财*收入、限制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朝廷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山东就有12处。
西汉官营铁作坊复原图现章丘境内至少有东平陵(今龙山街道办事处)、历城两处(应同属于当时的济南郡),至于邻近的嬴(今莱芜市西北)、千乘(今高青县)、奉高(今泰安)三处是否在或部分在章丘待考,但从以上布局中不难看出章丘在当时冶铁业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当时的章丘铁匠在工艺上已在西汉辖地内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出现的炒钢法,是当时最新、效率最高的冶炼技术,改变了整个冶铁生产的面貌,而欧洲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可见章丘冶铁水准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当时已是国家级的‘’名牌”产品,成为皇帝赏赐公卿大臣的特殊礼物。到了唐代,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现在的冶山和山下的唐冶村(因区划调整,已划入历城),就是因唐朝时曾在该地开采矿石冶铁而得名,这进一步印证了附近采矿冶铁业的存在,其规模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到了清代,《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可见当时铁匠从业者之众、之广泛。从有清一代到民国,章丘铁匠众多,普集镇的万山、三山峪、珠窝、埠村镇的徘徊、埠西等村,都是章丘有名的铁匠庄。其中万山村的万、李两姓,自始祖于明初洪武二年(年)迁来章丘定居后,世代打铁,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自然,也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清光绪年间李朝贞(埠村镇徘徊村人)打制的镰刀(人称“徘徊镰”),一时为全国“镰刀之最”。同代人袁斗宝(相公镇袁庄村人)打造的创地板镢,因好使耐用而远近闻名。相传清末,章丘境内就有民间自制步枪,所锻制的土枪、火铳之类的土造武器更是享誉冀、鲁、豫等相邻省份。年,人称“巧铁匠”的任继述(埠村镇南凤村人),被王连仲招去干枪炉(小兵工厂)。他仿照缴获的日本武器,研制了各种步枪、手枪、转盘机枪、捷克式轻机枪、掷弹筒等先进武器。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工铁匠,当时章丘有中、小型团体57个,为抗日、抗战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流落异乡的章丘铁匠,创造能力和技艺之精湛,一点儿也不输桑梓乡亲。如号称北方“刃具之最”、历经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其创始人刘恒清原籍即章丘。有‘’周村锣声天下闻‘’之称并且品类繁多、音质纯正、音量洪大而享誉全国的周村铜锣,同样是多年前一位流落在周村的章丘籍柴姓小炉匠(属铁匠的分支)创制的。上世纪30年代,,在京剧舞台上竞用周村锣一度风靡。
两位铁匠打制炉具说到这里,大家自然明白了,“章丘铁锅”名噪一时并非空穴来风,不仅是生计的衣钵相传,更是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在新的时代,希望“章丘铁锅”有新的发展,其所代表的“铁匠精神”有新的光大。